摘要:随着临床医学对于疾病的探究越来越深入,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也越来越重要。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必须采用结合其自身特点,创新教学方法。本文对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对生物化学教学新思维的探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教学新思维
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过程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生命学科[1]。生物化学是全世界临床医学专业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但是,由于本门课程知识密集,信息量大;前后章节联系紧密,重难点不易掌握;从基础生化到分子生物学,涉及面广;生物大分子内容抽象,物质代谢途径复杂。导致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茫然无措,枯燥乏味。教师如何创新教育模式,发展教学新思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创新目的与意义
首先,在基础生化教学中,存在很大部分临床专业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的认识不足,尤其对于生物化学学习方法的迷茫。导致部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明显存在基础不牢固;在临床实习和工作中对于疾病诊断与分析,治疗与预防方面的不深入。目前国内生化教材大多数是基础生物化学专业老师编写,临床结合不够紧密,医学知识融入不够顺畅。这就需要本门课程的专任教师具备专业的临床知识,不断充电,更新自己的临床知识,融合在基础生化的教学中,并摸索出可行且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次,随着信息化发展,传统单一生化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医学生的求知需求。需要任教老师把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贯穿在课堂教学和线上教学中。最后,医学生学习生化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最终用生物化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解决临床医学问题。
2 创新内容与实施方法
2.1 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特点,筛选合适的教材,选用“十三五”医学规划教材(临床医学专业)或者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物化学》教材,同时避免选择非医学专业生化教材。根据专业特点,整合教学模块。《生物化学》理论部分分成四个模块: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分子生物学;器官生化。再者,梳理章节重难点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方面,要能把重要的基础理论点拨到位,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需求。在讲解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时,以结构为基础,强调其与功能的关系。而非把重点放在化学结构上,从而忽略生化教学本质,造成本末倒置。物质代谢的教学中,将临床病例融入其中,增强学生理解力,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分子生物学部分是在高中生物学基础上加深拓宽。在教学学时充足条件下,可以适当结合临床案例。器官生化模块是医学生化的特色,其中选择《肝脏生化》作为主要讲解章节,而《血液生化》、《水和电解质代谢》、《酸碱平衡》三个部分与其他基础医学课程有交叉重复,可以采用老师引导式教学与学生主动式学习结合方式同时进行。
2.2 紧密联系临床病例,体现专业特点。
医学生物化学的教学最终目的是为临床医学专业课服务。“填鸭式教学”已经完全不符合医学生学习需求。在教学中合理运用PBL教学模式(PBL是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简称,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最早起源于上世纪中期美国高等院校的综合课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多种类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现在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2]。同时运用CBL教学模式(即Case Based Learning,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引导并启发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在整理章节重难点基础上,加入临床案例,摈弃传统单一的纯理论教学。让学生加入到教与学的互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病案教学将临床案例的生动性和生化理论的严谨性密切联系,使课堂不再枯燥,同时还可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语言表达、知识归纳等能力,使其更能灵活地运用知识,培养临床思维[3]。例如:在讲解“酶原与酶原激活”的知识点,引入“急性胰腺炎”的病例,探讨其发病原理和机制。在讲解“磷酸戊糖途径”时,改变传统讲授法。先引入“蚕豆病”,从蚕豆病的临床表现深入探究其发病机制,然后回到此代谢途径。让学生真正体会“求知”的的乐趣。以“糖尿病”的临床病例,将“血糖的调节因素”和“脂肪动员关键酶”结合起来,讨论其“三多一少”的机制。在讲解“氨的代谢”时,结合临床上“肝性脑病(肝昏迷)”的病例,同时把“三羧酸循环”结合起来,既加深学生理解,又拓展了学生思维。使学生不拘泥于“点”的理解,而将思维扩展到“面”的链接。这种思维模式的传递,有利于学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继续沿用,并将基础生化合理运用到后续专业知识中。更有利于学生对后续临床病例的合理分析与正确判断。
2.3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拓展医学思维。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形式多样化。方法一,课后布置相应的真实病例分析作业,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以小组成员论证观点形式呈现在云课堂,并且上交到云课堂。这种讨论方式既激发学生热情,又提升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 学生今后的临床工作。方法二,筛选重要的,但难度较小的部分章节,交给学生自学。比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这一节的内容对于《糖代谢》而言是重要的一节,但难度并不大。对结合临床病例来讲,也是较为典型的一节。因此,可以作为学生自学部分,采用“翻转课堂”形式,让学生上讲台讲解。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又增加了学生自信和成就感。方法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多媒体教学信息,动画、音频、视频等信息组成,能直接给学生以更强烈的感官记忆。引导学生课后自觉查找相关资料和文献,拓展视野,改变思维模式。
3 结果
临床医学专业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一直在与时俱进,随着疾病病因向分子生物学领域的探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和执业医生也越来越重视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医学生物化学教学针对专业特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提出临床相关重难点;结合临床病例,融入生化基础知识,采用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方式;教与学相长,让学生充分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生物化学学习是为临床医学服务的目的,避免了理论与实践脱节,为临床医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查锡良,药立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 第 8 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 -4.
[2]Mcparlandm,Nobielm,Livingstong.The effectiveness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 Educ,2004,38(8):859-867.
[3]张 伟,王建光,沈年汉.病案式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浙江医学教育[J],2016,15(2)14:14-16.
基金项目: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研教改项目: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病例资源库的建立及应用,编号:CQYGZJG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