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对建筑业方面的发展也逐渐加强。但是,在进行工程施工前,一定要重视对地质岩土的勘查,我国国土面积比较辽阔,地质条件方面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一定要加强对地质岩土的勘察。本文主要从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主要内容出发,分析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存在的问题,并讨论建筑工程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建筑工程;岩土地质勘察;地基处理技术
1建筑工程土地勘察的主要内容分析
在进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是其比较关键的一个施工环节,其主要承载上层结构荷载的土层,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整体质量。岩土勘察主要是通过分析和探究建筑工程建造的实际情况来对建筑施工现场的条件进行调查、分析以及评价,从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际上,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所开展的岩土勘察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根据实际情况,绘制建筑工程设计结构图,从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施工现场的地基条件,并准确获取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等数据;第二,明确建筑工程施工中防震设计区域的土体规格和场地规格,同时还要对施工现场及周围的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和水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第三,在获取岩土勘察数据之后,就可以对桩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对深基坑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从而确保相关数据满足后续的工程施工要求。
2城市建筑工程岩土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我国城市建筑工程岩土勘察现状来看,其中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
2.1地质岩土本身存在的问题
从施工角度讲,工程地质情况、岩土参数等都会对工程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因此,一般在勘察过程中,通常要记录岩土体不明物体,并标清上述不明物体的位置,最终判断其在地质构造与软土结构中的位置,而对于该问题的处理,也成为了地质岩土勘察中的重难点问题。
2.2除地质岩土本身之外的问题
第一,有些业主为了减少建筑施工的资金成本,就忽略对岩土工程的勘测,甚至直接省略掉岩土工程勘测的这项工作;第二,有一些资质比较低的单位为了竞争对建筑的施工权,就对工程进行越级承揽,从而就会使有些勘测数据不准确,最终影响建筑物的安全稳定性;第三,由于对岩土勘测的单位和进行建筑设计的单位之间缺乏交流而导致设计的基础出现不合格现象,主要原因是设计单位在对地基设计的时候是需要对岩土勘测单位提供有效的勘测数据才能进行,因此,加强两个单位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很有必要,是建筑物后期进行有效施工的基础保障。
3建筑工程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研究
建筑工程地基处理直接决定工程施工整体质量水平。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中,地基处理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是否稳固。根据我国建筑施工经验,目前我国工程建筑常用地基处理技术为夯实法、置换垫层法和砂石桩法。
3.1强夯法
强夯法就是利用重物的击打力对土地进行夯大,使得地面平整牢固。我们平常见的对地基的夯打也是这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效果明显,所以,施工方普遍采用这种地基处理的方法。但是这种处理方法也有缺点,就是容易产生噪音,所以,在居民区、距离居民区较近的区域或者在闹区中不适宜采用这种方法,当必须采用时,就要采取隔离措施,限制夯打时间。当夯打场地周围有些建筑容易受到振动的影响时,就要对这些建筑进行保护。
3.2垫层换填法
在处理软基时可利用垫层换填技术,该技术适用于处理浅层软弱土或不均匀土层,在此方法使用过程中,主要以人工方式或机器辅助方式进行施工作业。
垫层换填技术原理是利用机器或者人工力量将浅层泥土抽出来,然后把碎石等相似的坚固物质填充进去,进而达到垫层换填的基本目标。但是在换填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当填埋深度不小于lm时,应多加一层土工合成材料进而实现功能利用最大化,增大压力扩散角,利于上部荷载扩散降低垫底层面压力、加强压缩层范围内的地基刚度。除此之外,对调整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地基剪切侧向挤出及隆起、增大地基稳定性也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3.3挤密桩法
是软土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之一。通常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用冲击或振动方法,把圆柱形钢质桩管打入原地基,拔出后形成桩孔,然后进行素土、灰土、石灰土、水泥土等物料的回填和夯实,从而达到形成增大直径的桩体,并同原地基一起形成复合地基。特点在于不取土,挤压原地基成孔;回填物料时,夯实物料进一步扩孔。挤密桩法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比较,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灰土、素土等挤密桩法是横向挤密,但可同样达到所要求加密处理后的最大干密度的指标;第二,相比与土垫层,无需开挖回填,因而节约了开挖和回填土方的工作量。比换填法缩短工期约一半,第三,由于不受开挖和回填的限制,一般处理深度可达12~20m;第四,由于填入桩孔的材料均属就地取材,所以比其它处理湿陷性黄土和人工填土的方法造价为低,取得很好的效益。第五,混凝土桩基:水下灌注的混凝土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和易性以及流动性。混凝土的和易性与水泥掺入量、砂率、水灰比及粗骨料粒径级配有很大关系。如果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搅出的混凝土极易离析,产生导管堵塞或导管埋深不能满足要求而进水,导致断桩。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宜选用中粗砂粗骨料的最大粒,有条件时可采用二级配。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应使隔水栓从导管上口在混凝土的压力下缓缓排水下沉,以避免大的冲击力把系隔水栓的铁丝弄断,造成封底失败。另外,隔水栓的隔水性能要良好,能保证将导管内的水体顺利挤出。
3.4砂石桩法
一般在高层、超高层或建筑工程对地基承载力要求比较高的时候,才会应用砂石桩法。这种地基处理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大大提高地基的抗剪能力和密实度,让地基变得更加密实,从而为建筑工程稳定性提供充分的保障。实际施工过程中,在岩土较软的施工场所进行施工,首先需要置换原地基土,然后运用砂石桩法,增强地基的稳固性。而对于饱和性质的地基土,在施工过程中,则需要运用砂石桩法对地基土进行置换处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控制地基变形的目标,不断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保证建筑工程整体质量水平。
3.5高压喷射注浆
高压喷射注浆法主要是利用钻机钻孔,将注浆管放到预先设定好的土层位置,然后利用高压设备对浆液实时加压,使浆液形成高压射流,然后从喷嘴喷射出来,对周围的土体造成冲击破坏。然后,会有一部分土料跟随浆液冒出,而其余部分会在多种冲击力作用下实现与浆液的充分融合,然后按照浆土比例有规律的重新排序。在浆液冷却凝固之后,在土体中会形成复合性地基,有效提升地基承载能力,有效降低地基变形概率。
4结语
综上,建筑工程的岩土勘察和地基处理在施工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岩土勘察和地基处理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决定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水平高低。所以,相关部门应及时重视起来,对当前岩土勘察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不断创新关于地基处理的技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发展,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騄,骆龙.城市建筑工程的地质岩土勘察与地基处理技术[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2):1586-1586.
[2]何足惜.建筑工程岩土勘察及地基处理方法分析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及其发展相关探讨[J].地球,2015,(5):289-289.
作者简介:
姓名:施建浩 , 出生年月:1992年11月1日, 性别:男, 籍贯:江苏启东, 名族:汉族, 学历:大专, 职称:初级, 职务:检测员, 研究方向:岩土勘察与桩基检测, 单位:江苏科泰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南通分公司, 邮编:22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