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巧设五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周文娜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教育需要立足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创新素养、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培养方向。

广西合浦县石湾镇周江小学  周文娜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小学语文教育需要立足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创新素养、良好学习习惯作为培养方向。在合适的契机下,不断调整方法、条件以及思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理解,而不是和过去一样循规蹈矩的消化固有知识。本文将以小学语文为例,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多变中,完成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将学生塑造为创新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多变
        前言:语文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语文和生活的联系非常密切。当然过去不少教师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语文教育的诸多优势。教学墨守成规,毫无创意。学生也只是跟着教师思路走,跟着课本大纲学习,自己并没有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思想。小学阶段非常重要,小学阶段就如此,学生思维必然会固化与限制。对此教师有必要从各个点出发,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路,转变条件、转变模式、转变问题,让学生在多元角度中,形成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变换条件发展思维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安排相应的思维训练内容。要保障问题具有启发性、引导性,利用已知条件获知未知条件,最后化难为易,将知识收归为己用,最后迸发自己的创造能力。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育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过去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在阅读中一般都会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在台下默默的阅读,之后由教师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检查学生是否真的完成了文章阅读,最后教师完整的将整篇文章的知识尤其是表达了什么讲解给学生。这种方法看起来有板有眼,但是却并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也没有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得主体地位。不少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文本,没有进入文本之中感受文章感情[1].对此教师需要改变条件。比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节选)》这篇文章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布置预习任务,任务中不仅仅要让学生浏览课文,同时还要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表演课文,并设计出几个问题,诸如:为什么雨来被称为小英雄,为什么雨来不接受日本鬼子给的东西。学生顺着问题阅读,有了阅读的方向和阅读的思路,不是像过去一样从头读到尾毫无注意力。并且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以组为单位表演文章。为了更活灵活现的表演,学生纷纷使出看家本领,细致化的描述人物形态,这让学生又一次深入文章之中,消化与理解文章中的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对知识建立了深刻认知。在课堂交流与讨论中,游刃有余的回答着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
        二、变换思路拓展思维
        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知识和生活的联系,通过对典型问题以多层次、多角度解释,掌握与理解语文问题的本质属性,那就是和生活关联密切。用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创造性、灵活性[2]。比如在学习《田忌赛马》这一课,很多学生平时生活都有钻牛角尖的毛病.语文教育作为一门同时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的学科,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改正这些问题。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结合生活。教师:大家从田忌赛马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到了田忌对孙膑的重用,也有学生说认为孙膑非常聪明、齐王没有仗着自己的王位欺压别人.随后教师: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诸如这类事情,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羽毛球很厉害,可是有一次在团体友谊赛中我们遇到了强敌,于是我们也用的田忌赛马思路,最后2比1取得了胜利。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明白了,生活中语文知识有着很多的用处,自己以后不要钻牛角尖。
        三、变换问题创造思维
        平时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思维培养,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以及顺向思维。学生在看到问题以后,就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思考知识关联性[3]。比如在学习《杨氏之子》一课的时候,过去很多教师提的问题一般都是为什么都说杨氏之子聪明,学生一般都会说能够灵活应对客人的问题。为了让学生形成创造思维,教师就需要从其他的角度设计问题:我们从哪里看到了杨氏之子的礼貌且捍卫尊严。学生在并不直观的问题中,先思考问题,随后思考文章,改变了问题以后学生的思路也发生了变化。
        四、变换途径深化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着重训练学生思维变通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可以标新立异,克服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要打破问题的局限性,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把握知识。比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时候,为了带给学生深刻印象,教师可以搭配多媒体视频教学,教学中在屏幕中播放狼牙山五壮士的电影。学生在看完电影以后对于文章大概讲解的内容有了一定了解。此时教师组织学生先阅读一遍文章,随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战士扔手榴弹的时候要抡圆了扔。有的学生说因为愤恨日本鬼子,也有的说表现的是红军战士常年打游击战吃不饱穿不暖,抡圆了扔是因为身体没有力气,必须用尽全身力量才能够扔的远。在变换途径以后,学生给出的答案也变得多样。
        五、变换角度协调思维
        教师需要重视发展和练习学生的多样化思维,使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和独立学习的态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形成创造性思维、主动性思维。教师需要多设计一些需要从不同角度思考,比较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学生也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最后给出不同答案,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
比如在学习《少年闰土》一课,教师完全可以将重点放在最后一句再也没有见过闰土。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这句话为核心创作文章,思考这句话的含义。不同学生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有的学生写后来战乱所以闰土颠沛流离再也没有和作者见过。也有的写被旧社会生活压垮的闰土其实后来和作者有见过,但是早已没有了童年时候的灵性。
        结语: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课本文字知识教学,也不应该只有理解文章所说内容。教师需要做好指导,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永廷.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J].学周刊,2020(16):73-74.
[2]孙一菊.关于“词句段运用”的教学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20(13):63-64.
[3]杨树德.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索[J].成才之路,2020(12):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