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初心 以德育人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陈晓娇
[导读] 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做好小学班级管理。不仅仅要求教师教授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及学习习惯,培养出优良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

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第四小学     陈晓娇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做好小学班级管理。不仅仅要求教师教授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求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及学习习惯,培养出优良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营造出团结和谐、具备强大凝聚力,学生自发营造良好学习环境的班级。这样才能够感染每一名学生,营造出奋发向上,积极向前的课堂氛围。基于此,本文介绍了如何才能够回归初心,以德育人。凸显出班主任班级管理中重要地位及采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策略;以德育人
        1 传统小学班级管理时所出现的问题
        1.1 班级管理过于保姆化
        班级管理过于保姆化指的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班主任如同保姆,照顾所有学生的情绪,同时包办了班级运行中的各项事务。此时学生唯一的作用就是学习理论知识,而并没有任何机会参与到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在整个班级中学生犹如旁观者存在,只被动接受班主任所安排的各项事宜,被动接受理论知识,这严重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这一种班主任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每天都十分的繁忙,一天24小时守在学生身旁。应用此班级管理模式,虽然说能够获取良好班级管理质量,但是会挫伤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无法形成良好班级风尚。
        1.2 班级管理过于注重权威
        此种班级管理应用之下,班主任掌握了整体班级管理权力,一味发布命令,学生作为执行者执行任务。此类班主任往往态度严肃,作风不苟言笑,在发布各项学习任务时,强硬要求学生完成各项学习工作。在此类班主任心目中,学生是被管束者,应当服从班主任的命令,只有达到其要求的学生。才能够成为优良学生。此种班级管理模式下,学生及教师之间无法树立起亲密关系,也会阻碍沟通渠道及沟通路径,又由于学生不敢违背班主任的话语,会使师生关系过于紧张,于最终形成强烈班级凝聚力有消极影响。
        2 班主任在小学班级管理时的策略
        2.1 回归初心,以学生作为根本
        正由于上述两种班级管理模式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班主任在做好班级管理过程中,需要适应如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班主任则作为引导者及组织者。此时班主任就需要回归班级管理的初心,应用新型管理理念,始终以学生作为根本,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其中。比如说在校园劳动节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此类活动的组织规划交给学生,要求学生自主思考探讨如何才能够完成班级建设活动。此时学生之间会集思广益探讨创建手抄报、参与到校园劳动中或者是植树造林等方式,并将本身关于班级建设的想法讲出来,这样能够拓宽班级活动策略范围。学生对于本人提出并且最终选中的意见,也会有更强的参与心理。


应用此种模式,正体现出班主任寻回了自身班级管理工作的初心,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根本,也使学生更为积极热情地参与到班级开展的班级建设及管理活动中。
        2.2 以德育人,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个过于严肃或者由教师一手包办的课堂之间,师生关系并不平等,民主此时要以德育是学生形成优良品质,培养出良好行为也显得困难重重,因此在如今新形势之下,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要转变本身的身份,始终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这一基本概念同时还必须营造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参与到学生的活动及生活中,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你可以举办讲述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这一页主题开展主题班会之后要求学生自主组织发言。探讨并且讲述教师的特点,优点及缺点,将所总结的写一名方式交到各科老师手中,能够激发起学生参与到帮会评价中的兴趣新。此时教师能够借由所得到的先锋,意识到本身在班级管理中由于各项因素影响而出现的不足之处。
        2.3 建设班级共同体
        作为除家庭之外所停留时间最长的地点,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建设班级共同体,需要全体师生参与到其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使学生能够参与到班级建设活动中,并且更好的融入到班集体中,形成活跃向上积极的班风班级。在此氛围引导之下,使学生朝着更为优良的方向发展。在班级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开展各项课外活动及课内活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到其中。比如说可以在每一周举办由学生决定主题的主题班会,要求学生将数一周时间内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如何才能够做好班集体的建设工作,在课外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由班主任作为领头者,带领学生进行春游、参观烈士墓园、游览博物馆或者是海洋馆等,通过集体活动,学生能够寻找的乐趣及归属地,形成强烈的向上力及凝聚力。
即使小学课堂也可以将班级的所有学生分为一个小型的集体及社会,给予每一位学生平等的发言权利,要求学生讲述内心感受及提出意见,使学生能够感知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说在春游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全体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将不同的任务分配给学生。此时如果某一名学生没有按时完成任务,将会对整体春游进程造成影响,这样能够使学生意识到本身在此次活动中的重要性,进而更为积极的完成班主任所分配的任务,在活动中营造关于团结的班集体。
        作为班级建设中主要的负责人员,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不应当只为了完成学校所下达的任务以及考试大纲的要求教授理论知识,而应当不忘初心、以德育人,始终以学生保持平等自由的心态,了解学生内心的感受及想法,将班级管理及建设工作落实到每一名学生中,使学生也高度参与到班级管理及建设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陶莹. 浅谈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德育管理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9, 000(003):P.75-76.
2.李永鹏. 浅析小学班级管理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价值及策略[J]. 散文百家, 2019(7).
3.祝丽丽. "勤"中有"巧"——浅谈小学班级管理策略[J]. 求知导刊, 2019(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