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的历程中渗透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7/20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6期   作者:丁艳
[导读] 家国情怀作为一项重要的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学教育多学科的重要要求,由此渗透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更应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

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  丁艳

        家国情怀作为一项重要的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学教育多学科的重要要求,由此渗透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更应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应有之义。因此本文以改革开放的历程为依托,从思想层面、视野层面和实践层面三个层面渗透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一、改革开放的历程
        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人民群众生活依然贫困,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关键抉择。面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以及如何带领全国人民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是摆在党的领导人面前的迫切难题。为此国家从解放思想、突破束缚;恢复高考;对外学习等3个方面为改革开放的开始做好了准备工作,随之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国家主要从对内改革—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以及对外开放—对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的探索两个方面展开。但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物价大幅度上涨。尤其是“1988年全国零售物价指数在连续几年上涨幅度较大的基础上,又上涨18.5%。”①这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严重不安。其次在思想领域,出现了搞资产阶级自由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倾向。由于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常伴有争论,再加上经济上的恐慌和少数别有用心的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的煽动,导致1989年的政治风波。在这场政治风波后国际领域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让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1)1989年动乱的发生,一些党内人士认为国家的问题主要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出现了否定改革开放,否定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声音:(2)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中国的改革到底是资本主义改革还是社会主义改革?我们是要发展社会主义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困惑的声音让共产党人再一次站在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也让一位88岁的老人再一次站上了改革开放这艘轮船掌舵者的位置。改革开放应该何去何从,这位老人发出了最强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为此改革开放进入深化阶段。
        1、改革开放深化第一阶段—坚定方向
        面对改革开放困惑的声音,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解决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难题:(1)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要坚持党的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敢于实验,要敢闯。(3)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判断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2、改革开放深化第二阶段—突破创新
        习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②为此国家在2003年创新性地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免除农业税,农户因承包土地而承担的负担归零。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的规模化经营。


因此国家创新土地经营权流转规范管理服务工作,引导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营之路。除此之外,国家在分配制度、户籍制度、多层次住房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与精准扶贫、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都有一些列重大创新,使改革向更加公平正义的方向深化。
        二、改革开放的历程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习近平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讲到“40年的改革开放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40年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那作为中学教育者,我们应如何从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来渗透对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呢?
        首先,应从思想层面加深中学生对家国情怀这个传统文化的理解。虽然对于家国情怀来说,“个体的人”永远是第一位的。但也要学生明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的延伸:“家国同构体现了‘家’和‘国’难以割舍,‘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构成,以及个体、家庭和国家的利益具有一致性。”③同时通过40年改革开放的风雨历程,增加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树立学生为国奉献的道德情操。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让他们将个人层面的奋斗和国家、社会的理想融为一体,让他们明白“中国古代,‘兼济天下’是文化精英们践行家国情怀的方式;当下中国,为‘中国梦’而奋斗顺应并推动了‘家’‘国’内涵的发展。”④
        其次,应从视野层面融入家国情怀加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永远在进行时的理解。在全球化浪潮冲击的今天,家国情怀要避免极端化与狭隘化,不能把这种爱国情怀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要深刻理解习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要明白改革开放是中国人不断努力的结果,但也离不开世界各国的支持与包容,改革开放不仅永远在路上,而且永远走在世界各国人民的路上。作为一个拥有爱国情怀的中学生,要有开放的意识、包容的胸襟,以一种广义的“爱国情怀”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最后,应从实践层面展现家国情怀来加深中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理解。学习、展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与实践。因此在课堂教学之余,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攀钢,通过探访攀钢的发展历程来加深对改革开放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去探访本地改革开放历程中一些重要事件的亲历者;还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等来强化学生关于改革开放中家国情怀的行为体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性的活动构建,增进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理解,更增强他们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勇气。
        新中国成立已有70多年,70多年的新中国,改革开放的路程占据多半,正如习总书记说的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也如教育者的使命一样,我们的教育在路上,家国情怀的培养也永远在路上,愿我们都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①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P355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P69
③周刘波.《家国情怀: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J].《历史教学》,2018.7:P18
④周刘波.《家国情怀:教学意蕴与生成路径》[J].《历史教学》,2018.7:P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