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我院102例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两组
患者治疗后并发症。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76%、33.33%,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中有重要作用,能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循证护理
现代医学认为尿毒症是肾功能丧失后,机体内部生化过程破坏,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综合征,而透析归根结底就是肾脏替代治疗,使用人工制造的透析机,将毒素和身体代谢产物排除体外,最终达到肾脏排毒的功能[1]。随着透析技术的不断改进,病人的寿命得以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患者长时间治疗均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特点为发生速度较快,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加以护理,进一步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次研究,即为探讨循证护理在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2例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晓此次观察,并签署相关协议,排除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患者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各51例,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34-59岁,平均年龄(42.58±2.54)岁;观察组男27例,女24例,年龄35-58岁,平均年龄(41.59±2.1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两组尿毒症患者均行血液透析治疗。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护理人员谨遵医嘱严格用药,透析围期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并做正确记录,若有异常及时处理。
观察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选择本院经验丰富且专业的护理人员,建立小组,定期加强培训,选出护士长带领小组,护理具体方法如:①明确问题:护理人员每周进行开会讨论,每位护理人员说出科室透析后存在的问题,如不知晓透析后并发症的原因,并发症如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等,护理人员对并发症原因及后果进行分析,如分析肌肉痉挛是由于低钠透析液及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过高等引起,会影响患者治疗时的耐受性;②制定措施:护理人员根据上述问题提出相应措施,每位护理人员均发表个人意见,最后由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护理方案;③加以实施:措施如对于肌肉痉挛的问题,可在治疗中注意透析液中钠的浓度,指导患者活动肢体,睡前服用抗生素,并持续检测血容量,调整超滤量等,实施措施后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发现问题,开会讨论护理措施是否有意义。
1.3观察指标和指定方法
(1)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发症包括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及头痛等。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x±s)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两组各51例,对照组肌肉痉挛5例,恶心呕吐6例,头痛6例,总计17例,并发症发生率33.33%;观察组肌肉痉挛4例,恶心呕吐1例,头痛1例,总计6例,并发症发生率11.76%。x2=6.792,p=0.009。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76%、33.33%,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时包括常规护理,常规护理具有局限性,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患者突发问题,仅能谨遵医嘱对患者严格用药,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不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调查显示,循证护理辅助透析治疗有一定优势。
循证护理不仅可以为病人带来益处,如帮助护理人员更准确的告知疾病知识,向病人提出建议,加强护患间的一致性,还能减少因与满意度较低的护理服务,造成时间及金钱的浪费,减少护患间的矛盾发生[3];另外还可给护理人员及医院带来益处,如帮助护理人员根据不同措施实践,又通过实践后的检查评价,进一步改进护理措施,促进患者较快恢复,增加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另外还可提高院内的名誉,同时为护理人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76%、33.33%,两组患者对比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患者中,循证护理不仅为患者带来益处,还为科室及护理人员的职业发展有一定优势,最重要的是能降低患者治疗时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麦琼予, 张小琴, 王丽娜,等. 循证护理干预在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9, 25(01):92-94.
[2]邱婷. 循证护理在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 10(35):193-195.
[3]单静. 血液透析后患者疲劳的循证护理[J]. 饮食保健, 2019, 006(005):14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