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对其切口感染率的作用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缪莹莹
[导读] 观察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对其切口感染率的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对其切口感染率的作用。方法: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76例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8例:常规手术配合)与实验组(38例: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24hCor、IL-6、CRP、肾上腺素等相关应激指标数值以及切口感染发生率(15.7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手术配合干预效果。
        【关键词】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手术室护理;切口感染率
        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皮肤、软组织遭到的破坏大,骨骼偏离正常部位可对邻近血管、肌肉造成一定的损伤,切口感染发生风险大,患者患处肢体肿胀、疼痛,及时行有效治疗对恢复骨骼正常解剖位置,防止神经组织以及肌肉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具有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为论证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的价值,比较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38例行常规手术配合患者与38例行手术室护理患者相关应激指标数值以及切口感染发生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组(n=38例):男、女分别20例、18例,年龄/平均年龄为:20岁~78岁、(41.82±1.32)岁,病程/平均病程为:1h~5.6h,(3.02±0.12)h。对照组(n=38例):男、女分别21例、17例,年龄/平均年龄为:21岁~77岁、(41.76±1.35)岁,病程/平均病程为:1h~6.4h,(3.11±0.15)h。两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指标经统计学验证无明显差异(P>0.05)。
1.2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考万学红、卢雪峰主编第九版《诊断学》中开放性骨折类型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患者均确诊后自愿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且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糖尿病、甲亢等代谢系统功能异常患者。(2)排除合并神志异常、思维紊乱患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患者均行常规手术配合,手术室护理人员根据手术单准备相关手术器械,并在术前对手术室地面、空气、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术中手术室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指征,并配合主治医师完成相关手术操作,在确保患者术后各项生命指征平稳的前提下,将患者送回病房。
1.3.2实验组患者均行手术室护理:(1)术前:①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巡视了解患者基本病史,并评估患者神志、营养状态,对于年老体弱的患者应在术前改善患者全身免疫防御能力,并指导患者行术中体位训练,以提升患者手术耐受能力。②护士耐心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及患者家属倾诉,列举手术治疗成功案例,提升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此外护理人员强调术前皮肤准备的重要性,检查患者术前备皮情况。(2)术中:①皮肤消毒:自手术切口向周围放射15cm,采取由中心向外放射性的手法借助浓度为1.0%以及浓度为75%的酒精对手术区域进行消毒,并在皮肤消毒完成后手术区域用无菌巾将局部擦干。②术中使用碘伏对患者手术切口进行冲洗,在冲洗前对冲洗液进行加温,从而保证冲洗液温度恒定在37℃左右,在冲洗的过程中应对冲洗液引流,防止冲洗液回流,对于污染伤口应用浓度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对伤口进行冲洗。
1.4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h相关应激指标数值以及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目前临床手术切口分为三级,甲级愈合指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化脓、积液、血肿等不良反应。乙级愈合指患者切口愈合,未出现化脓,但是存在积液、血肿等炎症反应。丙级愈合指患者切口未愈合,同时出现化脓、积液、血肿不良反应。切口感染发生率=乙级愈合率+丙级愈合率。
1.5统计学处理
        SPSS21.0软件系统处理相关数据,以(±s)表示的平均值计量数据,均应用t 检验,以(%)表示的百分数计量数据,均应用χ2检验,P值低于0.05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相关应激指标变化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患者术后24hCor、IL-6、CRP、肾上腺素相关应激指标均比对照组低。
 
2.2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具体情况如下:实验组有32例为甲级愈合,有5例为乙级愈合,有1例为丙级愈合。对照组有26例为甲级愈合,有8例为乙级愈合,有4例为丙级愈合。实验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15.79%)比对照组低(31.58%),χ2检验5.618,P值<0.05。
3讨论
        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骨折端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病原微生物接触机会明显提升,手术切口感染率也随着升高,目前开放性四肢骨折以手术治疗手段为主,在术中加强护理干预对预防切口感染的发生十分重要[2]。手术室护理干预与常规护理配合相比,术前巡回护士巡视的同时关注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以及个体手术耐受能力,疏导患者心理情绪的同时做好手术区域消毒、处理工作,从而抑制患者术中交感神经兴奋,防止术后炎症介质的释放,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应激反应[3]。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术后相关应激指标优于对照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生率低,由此可见,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室护理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冬霖.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对其切口感染率的作用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15):89-90.
[2]欧阳艳嫦,文燕华.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对其切口感染率的影响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6):939-940.
[3]鞠霞.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手术中实施手术室护理对其切口感染率的作用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9,27(6):92-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