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对呼吸内科患者心理状态以及心理护理方式和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以我院60例呼吸内科患者为调查样本,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人数相等。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估结果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性评估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结论:开展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升治疗依从性。
关键词:呼吸内科;心理护理;焦虑;抑郁
呼吸内科患者多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主,患者临床中通常存在呼吸困难、咳嗽、气短等症状,若患者病情严重还会出现肺气肿、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呼吸内科多以老年人群为主,患者机体耐受力差、受病情影响严重,且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对其治疗十分不利,需要积极开展相应的管理[1]。心理护理是在优质护理理念下发展而来的护理管理内容,其能够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管理,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关怀,全面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状态。本次研究将针对心理护理在呼吸内科中的护理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60例呼吸内科患者为调查样本,本次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患者均存在肺功能障碍;无多脏器功能障碍;无肺功能衰竭表现;无意识障碍;患者知情且同意参与调查、
对照组:男性患者13例,女性17例,年龄平均(68.5±2.4)岁,慢阻肺13例、支气管肺炎15例、其他2例,病程平均(5.4±1.3)年。
观察组:男性患者14例,女性16例,年龄平均(68.6±2.3)岁,慢阻肺14例、支气管肺炎14例、其他2例,病程平均(5.6±1.2)年。
1.2一般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基于基础病情管理,遵医嘱开展相应的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护理。
心理评估:所有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均要对其病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观察患者语调、肢体动作、面部表情,同时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对患者情绪进行评估。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管理。
沟通管理: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在沟通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保持温柔、耐心的态度,绝对尊重患者,针对反应迟钝的患者也要给予耐心的讲解,尽量让患者能够明确讲解内容,同时让患者感受到关怀,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针对患者存在的困难也要积极帮助患者解决,对患者存在的疑惑予以解答,多鼓励、表扬患者,让其配合治疗,提升治疗依从性。
环境管理:为患者营造温馨、舒适的休息环境,室内布局以宽敞、明亮、暖色调为主。在患者休息时拉好床帘,保持室内光线柔和。夜间将所有仪器显示屏背对患者,必要时可为患者提供眼罩辅助睡眠。
情绪管理: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解负面情绪的存在是正常现象,不过过度抵触负面情绪,积极查找负面情绪的诱因,采取正向引导的方式帮助患者走出情绪低谷。此外也可让病情管理效果良好的患者现身说法,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患者积极的情绪,改善其状态。
1.3观察指标[2]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焦虑量表临界值为8分,分数与焦虑程度成正比;抑郁量表临界值为7分,分数与抑郁程度成正比。统计患者治疗依从性。患者医嘱遵从率超过90.0 %视为依从性高;医嘱遵从率在60.0 %-89.0 %为一般;未达到上述标准为依从性差。评估有效率=依从性高比例+依从性一般比例。
1.4数据统计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文中数据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患者心态评估
护理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估结果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统计有差异(P<0.05),详见下表。
.png)
3.讨论
呼吸内科患者多为老年人,且多存在多种并发症,患者病程较长、体质差,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信心不足、烦躁、恐惧、焦虑的情绪,而不良情绪也会增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影响患者疾病治疗,因此需要对患者的不良情绪进行管理,降低患者烦躁、焦虑症状,提升患者配合度。
心理护理管理是一种人性化管理,能够更多的关注患者情绪、心理状态,并能够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疏导和管理,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提升其治疗信心,同时能够让患者更好的参与到治疗中。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程度明显改善,证明心理护理能够改善患者情绪,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萍.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护理用于老年慢阻肺患者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35):127.
[2]张盼.心理干预在呼吸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价值探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19):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