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隐血与大肠疾病之间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0/7/17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0期   作者:鲍艳英
[导读]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70年代大肠癌死亡率在恶性肿瘤死因中占第5位,但近年来有所增长。早期诊断大肠癌是提高5年生存率、减少大肠癌病死率的重要手段。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肠癌,应该把大肠癌普查工作作为重点课翅来研究。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大肠癌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近年有向近端(右半结肠)发展的趋势。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Greegor DH.首次报道将龚便隐血试验应用于无症状人群的大肠普查,此法经济简便有效,但由于对普查人群难以严格限制饮食,故易出现假阳性,灵敏度低则出现假阴性反应。
        1 大便隐血与大肠疾病概述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其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关系密切。大肠癌发病年龄趋老年化,男女之比为1.65:1。Jemal等2008年报道在美国大肠癌的死亡率已经上升到第2位。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大多数结直肠肿瘤都是癌前的腺瘤状息肉经过5-10年的时间转变为恶性的,因此,大肠癌早期筛查很重要,越早发现肿瘤病灶,生存机会越高。现指南推荐使用的大肠癌筛查方法可分为粪便检查和结构性检查。其中粪便隐血实验(fecal occult blood test, FOBT)法是目前为止效果最为确切的大肠癌筛查技术,其操作简便,是被广泛应用的经典的筛查方法,它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临床胃肠道疾病诊断中,大便隐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验指标,其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筛选及慢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临床对大便隐血常规测定的精度越来越高,而单克隆抗体法和改良的匹拉米洞法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两种大便隐血常规测定方法,其中单克隆抗体法因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精准度,且不受饮食限制,因此备受临床广泛关注。
        2 粪便隐血实验结果与大肠疾病的病理组织类型关系
        粪便隐血实验(+)在大肠癌、异型增生、炎症性肠病、腺瘤、非腺瘤息肉、肠道炎症及无异常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3.33%,83.33%,66.67%,61.67%,39.22%,33.33%、6.16%。大肠癌大便隐血阳性率与异型增生、炎症性肠病、腺瘤大便隐血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癌大便隐血阳性率分别高于非腺瘤息肉(P<0.05),肠道炎症(P<0.05);大肠癌大便隐血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肠茹膜(P<0.01)。异型增生大便隐血阳性率分别高于非腺瘤息肉(P<0.05 ) ,肠道炎症(P<0.05);异型增生大便隐血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肠茹膜(P<0.01)。

炎症性肠病大便隐血阳性率高于非腺瘤息肉(P>0.05) ,肠道炎症,但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 P>0.05),可能与炎症性肠病发病率低、样本数低有关。
        同时炎症性肠病大便隐血阳性率与正常肠黏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瘤大便隐血阳性率分别高于非腺瘤息肉(P<0.05) ,肠道炎症(P<0.05 ),腺瘤大便隐血阳性率与正常肠黏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大便隐血与大肠疾病之间的关系
        引发大便隐血的因素有多种,其中胃肠道出血是引发大便隐血最有可能的原因,而引发胃肠道出血的原因则可能与患者机体存在贫血、息肉、肠憩室、胃肠癌、直肠癌和结肠癌等疾病有关,其中以结肠癌的发病率最高。临床资料显示,若结肠癌病变属于局灶性,则70%的患者最多可存活5年,另外,90%的其他灶性的胃肠癌患者存活期限也只有5年。基于此,美国癌病协会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胃肠癌、直肠癌、结肠癌等胃肠道癌变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每年将可挽救66.7%患者的生命,若人们在每年的常规体检中加做大便隐血检测,并配合相关的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直肠检查,便可检出不少在可治愈阶段的乙状结肠癌病例。这一结论说明,大便隐血指标在胃肠道疾病诊断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检验指标,原因是早期直肠、结肠癌唯一可以查出的异常现象便是粪便中带有癌肿的微量出血。
        在以往的诊断过程中,临床采用的常规大便隐血测定方法,虽能发现部分患者的大便隐血症状,但是其检出阳性率较低,且为了保证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在检测前3天患者还不可使用含过氧化物的蔬菜和肉类,否则将会造成较多的误诊,这种诊断方式本身就具有较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临床大便隐血常规测定方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现代临床己引进了改良的匹拉米洞法和单克隆抗体法进行大便隐血常规测定,其中采用单克隆抗体法对正常人或存在胃肠道疾病的患者进行检查,其不必要求患者在取样前3d控制饮食,因为其不受大便中所含的其他动物的血红蛋白的影响,在这个层面可看出其检测过程较为方便。另外,单克隆抗体法对人体的血红蛋白还具有非常精准的检出功效,因此其对不同人体大便隐血的阳性率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
        大肠癌癌前病变包括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炎症性肠病相关异型增生、畸变隐窝灶(ACF)伴异型增生者,目前认为腺瘤——腺癌序列(正常大肠上皮-腺瘤-腺癌)是经典的大肠癌发病过程。大肠癌的早期阶段及癌前病变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一旦有症状者大多已达中晚期,错过了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这一最佳处理及治疗的时机,严重影响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在无症状人群中进行大肠癌筛查,识别早期肠癌及癌前病变对肠癌的预防尤为重要。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大肠癌的关键,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粪便隐血实验能有效降低16%左右的大肠癌相关病死率.且价格便宜,检测方法便捷,因而对于基层医院,粪便隐血实验对于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选来说是一项既简便又实用的大肠癌筛查方法,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