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用于8kg以上重症肾衰竭患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治疗的50例8kg以上重症肾衰竭患儿进行研究本次分析,随机均分患儿为各25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干预,对照组以传统治疗干预为主,研究组以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干预为主。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不同治疗干预下的临床效果、死亡风险评分以及血流学动力变化等结果比较。结果:研究组患儿临床预后效果明显,死亡风险评分明显降低,明显降低血流动力学发生严重波动异常的几率,与以上结果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较差异显著,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体重在8kg以上的重症肾衰竭患儿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干预,能有效避免患儿机体血流动力学严重失衡现象,且整体预后效果显著,降低临床致死率,明显提升了患儿救治过程中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连续性血液净化 8kg 儿童 重症肾衰竭 临床效果
临床儿童重症肾衰竭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疾病综合征,是由于患儿机体遭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导致其肾脏生理功能发生急剧性下降,严重则功能丧失,即患儿肾脏不能有效根据机体状况进行调节尿量及尿的成分,随着病情衍变会导致肾脏器官发生缺血性损害,极易并发出各种继发性感染疾病,加重机体损害[1]。为了给予患儿有效救治干预,临床上对本文探究连续性血液净化用于8kg以上重症肾衰竭患儿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我院治疗的50例8kg以上重症肾衰竭患儿进行研究本次分析,随机均分患儿为各25例的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1,年龄1岁至13岁;研究组患者男女比例为1:1,年龄1岁至14岁。纳入标准:参与研究的所有患儿体重均在8kg以上;原发病均为重症肺炎、狼疮性肾炎、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以及溶血性尿毒症等。排除标准:自闭症患儿或机体合并有其他影响治疗效果的疾病综合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原发性病源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并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儿传统常规治疗干预;给予研究组患儿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进行治疗。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干预主要分为4个阶段,首先给予患儿进行连续性静脉血液滤过干预,采用的血液滤过仪器为德国进口的CRRT机,将血路预充量设定在128毫升,采用费尔优斯AV400S,面积在0.7m2,预存量在52毫升,因此控制患儿接受干预的体外循环血流总量在180毫升,配合CRRT机的加血路总容量在90毫升。随后,对患儿实施膜式血浆置换术,对患儿采用的仪器同样是德国进口的CRRT机,采取的置换器面积在0.6m2,容积在70毫升,体外总循环量控制在198~225毫升的范围里,血浆预充量在200毫升。而后,对患儿实施血液灌流干预,治疗过程中观察其机体无任何低血压现象发生,最后对患儿实施持续性缓慢低效血液透析干预,采用的是由日本进口的透析机,对患儿实施的血液透析血路容积在155毫升,实际超滤值和医疗设备显示值存在的误差在30毫升以内。
连续性血液净化干预后要根据患儿机体出血和凝血情况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抗凝措施进行护理,并给予肝素治疗,达到有效预防术后感染发生[2]。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儿在不同治疗干预下的临床效果、死亡风险评分以及血流学动力变化等结果比较。 根据临床PRISM2评分方式对两组患儿临床死亡风险进行评分。评分以大于/小于10分分成两组,大于10则表示临床死亡率高,小于10则表示死亡率低。
1.4统计学研究
在进行分组数据研究之中,在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时主要应用软件PPSS22.0,其中在分组计数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时经(n%)对本文获取的结果展开表述,在两组间展开的计量资料分析主要应用(x±s)对本文获取的结果展开文字表述,两组在进行检验水准分析时应用P<0.05对两组数据进行核对,本次的组别研究如P值显示小于0.05,则可认定组别之间的数据对比以及分析有研究的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效果为: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临床治疗理效果为:10例,有效5例,无效10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不同治疗干预下死亡风险评分比较
研究组患儿PRISM2评分大于10共1例,死亡患儿0例,临床死亡率为0%;对照组患儿PRISM2评分大于10共8例,死亡患儿5例,临床死亡率为20%;两组患儿临床死亡风险评分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儿临床血流动力学结果比较
研究组低血压发生现象1例,发生率为4%;MAP为(100.06+15.30)mmHg,HR为(109.76+22.39)次/分;对照组患儿低血压发生现象6例,发生率为24%;MAP为(90.16+16.21)mmHg,HR为(115.76+16.32)次/分;两组患者结果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语
由于儿童机体质偏弱,体质量小且血管细等特点,明显加大了临床血液净化干预治疗的难度,尤其是对8kg以上的重症肾衰竭患儿。临床对患儿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干预在实际操作中要求医护人员对预充量的计算做到精准,以减少治疗干预可能产生的凤霞因素,导致患儿死亡现象的发生[3]。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临床预后效果明显,死亡风险评分明显降低,明显降低血流动力学发生严重波动异常的几率,与对照组患儿相比较差异显著,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体重在8kg以上的重症肾衰竭患儿实施连续性血液净化干预,能有效避免患儿机体血流动力学严重失衡现象,且整体预后效果显著,降低临床致死率,明显提升了患儿救治过程中的安全性,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洪, 徐明芝, 向伟,等.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8kg以上儿童重症肾衰竭疗效[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17(02):36-40.
[2]吴三梅, 武亚莉, 黄丽丽. 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24例临床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疗效观察[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8,(S1):148-149.
[3]杨倩.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的疗效和护理[J]. 健康大视野, 2019, 000(00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