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 刘萱
摘要:在英语阅读教学应运用语篇分析进行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准确性,增强学生的语篇分析意识,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本文主要对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贯穿语篇意识进行初探,以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为培养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语篇意识、初探
阅读是学好一门外语的关键,阅读素养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语言水平的发展程度。Crawley和Mountain提出了阅读过程包含3个层面:字面阅读、解释性阅读以及批判性阅读,这3个阅读层次从表层到深层递进。学生现状的阅读问题就是往往停留在字面阅读,不够深入,属于浅层次理解。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四方面。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高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塑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由此可知,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不仅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手段,更是课程改革之必然选择。
1. 语篇
语篇指的是篇章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各个成分之间在语义上具有连贯性,在形式上具有连接性,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如果不能用整体的思想去看待语篇,那文章就成了支离破碎的单词和孤立的句子。语篇既可以是对话、独白,也可以是短文或口头语。黄国文是对我国英语语篇研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之一,他在分析讨论语篇分析时指出:“从语篇的功能这个角度来看,语篇是一种使用性语言,语言能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出不同的含义,在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意义是根据语境来确定的。”语篇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衔接性和连贯性是语篇中最重要的特征,语篇还具有整体性和逻辑上的连接性。
2. 语篇分析
黄国文曾指出:“在进行语篇教学的过程中,对课文的形式和内容的分析主要是从三个层次进行分析,最高是篇章层次,第二层次是句子层次,最低是词汇层次。”第一,篇章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教师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的主体,从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段落大意、体裁、文章的层次结构、文章的主旨来进行分析;第二,句子层次:在这个层次上,教师应该着眼于句子与句子之间的作用以及关系,分析哪一句是主题句,哪些是支撑性句子,哪些是主要细节,哪些是次要细节,还要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如何衔接起来的,有哪些衔接词。第三,词汇层次,分析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关键短语以及某些语言知识点的分析和总结,这些词语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指出其语言、情感和文化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3. 语篇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语篇教学从文章整体的角度出发,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立足于篇章全局应以“自上而下”为突破口.然后在进行部分的细节理解寻找重要信息,最后回归到整体.本人认为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应该以语篇为基础,是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过程。阅读课的设计流程为:读前-读中-读后,其中pre-reading部分主要目的是对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教师在进行课文内容导入时,可以运用PPT让学生对文章背景知识进行了解,展现一些图片和播放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对篇章内容的了解.然后教师再对语篇文体和阅读该语篇的方法做出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运用文章的图片、标题.首尾段以及每段的第一句对文章的主旨和内容进行简单的猜测,为下面的阅读做好准备.读中即while-reading环节包括skimming 和scanning。skimming要求学生能够大概了解文章的结构、主旨和段落大意,精读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文章中的详细信息,对文章进行准确的理解。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运用之前的背景知识和对文章内容的猜测,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全面、深入的理解。 其中仔细阅读,分析重点,从微观角度把握语篇的衔接和连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确保文章的完整性,进行整体教学,不能把文章分割成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保证内容和形式的完整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宏观结构理解的同时进行细节的理解,获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注意对连接词的教授,并分析之间的内在逻辑结构。它不像传统的语法词汇的讲解,而是立足语篇进行去理解信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为post-reading,主要以总结为主,回归整体,同时起到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活动,如复述文章、根据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表演英文话剧,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辩论等等,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4. 课堂案例分析
基于以上理论支撑和教学步骤,本人以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第四单元Unit4 Sharing一课为例,来分析基于语篇的阅读教学。
读前:
1)文化背景介绍。首先,在进入全文之前,教师向学生播放关于志愿者活动报道的视频,并向学生提问:第一,What happened in the video? 第二,Do you know the important factors of being a volunteer?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谈一下对志愿者的认识和了解,最后教师总结,为接下来阅读做准备。
2)预测文章内容,在阅读前让学生通过文章中的图片推测课文主题,并通过观察此文章的结构得出这是一封信,借助信的特点,预测课文主题。
读中:
1)快速阅读:
教师让学生2分钟浏览课文,并完成句子:The passage is a letter written by Jo, a young volunteer who works in a school in a poor mountain village.
接着教师给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让学生迅速浏览全文之后,将每段大意与其相应段落连线。
Part 1 (Para 1): Opening of the letter and introduction to what will be talked about in the passage.
Part 2 (Para 2-3):The school where Jo worked and Jo’s work at the school.
Part 3 (Para 4-8): Jo and Jenny visited Tombe’s home in the village.
Part 4 (Para 9): Closing of the letter.
此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设法从文章中获得整体印象.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以匹配段意的方式可以降低难度.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给予引导,指导学生关注主题句(每段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找关键词,让学生能快速找出文章的主题信息,构建一个清晰条理的语篇结构。
2)细读:
针对文章不同部分,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并完成相应的活动:
1. Questions&answers (Part1&2)
1)Why does Jo call the high school a “bush school”?
2)Why was science the most challenging subject for Jo?
3)Why did the boys start jumping out of the windows?
Before it, the teacher gives students reading strategies about focusing on the key words.
2. Filling (Part3)将全班分为四大组,每组同学完成一行内容。
3. Finding (Part3)
教师询问学生认为当地的环境是好还是差,以及当地的人民是友好还是冷漠。让学生从第三、四部分中划出能够证明其观点的句子。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重新整体阅读第三段。
此部分阅读目的在于学生通过逐段阅读,查找信息,进行部分处理文章。事实、细节是文章的具体内容,正是由于这些事实的存在,文章才充满活力。在抓住了主题句的基础上,要再次仔细阅读全文,将有关事实、细节划出、标号。进行这方面训练时,教师要事先在这些事实细节上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整个语篇中快速找到相关信息。此环节还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在第一块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要关注连词。学生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分析上下文也就是从篇章的角度出发才能理解句意,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里无形提高能力。
读后:
教师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进行辩论赛,辩论主题是:你是否会去偏远的农村当志愿者?小组讨论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最后这个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知识,训练其辩证思维。鼓励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价、判断和推理,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鉴赏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很多教师都纷纷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他们己经认识到,阅读教学中长期存在注重语法和词汇知识,传统的以语法来进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己经不能适应当今英语阅读改革发展的需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己经迫在眉睫。
语篇分析的教学方法运用于阅读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证明,以语篇理论为指导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课堂的组成部分,它符合当今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符合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符合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自身的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篇教学要求教学对于篇章理解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另外,阅读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流的过程,读者在不断阅读和理解中提升自我,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Crawley, S. J. & L. H. Mountain. Strategies for Guiding Content Reading [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5.
[2]Richards, J. C.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黄远振.2003.《新课程英语教与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版
[6]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