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砌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 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5期   作者:沈丹1 杨贺2
[导读] 探究针对性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针对性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0例采用PICC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胃肠肿瘤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肠肿瘤患者采取PICC肠外营养支持治疗,配合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延长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使患者顺利完成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肠外营养支持;胃肠肿瘤
肠外营养是一种重要的支持性治疗手段,通常在临床上广泛运用在无法通过消化道进食的患者,而能够为其提供所需的营养。PICC置管能够有效降低肠外营养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操作时较为简便,且安全性良好,能够留置较长的时间。由于肿瘤的患者需要长时间或间歇地进行营养支持,而PICC更为便捷,也降低了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1]。本研究对针对性护理在PICC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胃肠肿瘤患者40例,采取科学数字抽选法进行分组,组别名称: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各20例。实验组:男、女分别为11例、9例,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35岁、78岁,中位年龄(48.32±2.16)岁;对照组:男、女分别为12例、8例,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36岁、77岁,中位年龄(47.52±2.37)岁;两组在年龄等资料方面不具有对比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告知患者PICC肠外营养的相关知识,给予心理方面的护理;实验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具体如下。
1.2.1肠外营养液的配制及管理
(1)配置:营养液应在层流环境中,按无菌操作技术配置。
(2)管理:①全肠外营养液(TNA液)输注系统和输注过程应保持连续性,不宜中断,以防污染;②保证配置的营养液在24小时内输完;③避免因营养液长时间暴露于阳光或高温下导致变质[2]。
1.2.2健康宣教
(1)了解患者及家属对肠外营养支持及PICC导管护理的认知程度,耐心解释肠外营养及PICC在肠外营养应用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以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配合及支持。
(2)嘱咐患者确保穿刺部位的干燥与清洁,一旦发现有渗液、渗血、潮湿等情况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告知患者洗澡时对大敷贴的保护方法。
(3)告知患者置管的肢体应进行适当活动,如指关节活动等,患肢可适当抬高。
(4)嘱咐患者禁止自行拔管送管。
1.2.3导管护理
(1)每周清洁、消毒穿刺部位、更换敷料,加强局部护理。
(2)若用3M透明敷料贴导管穿刺处者,敷料表面应标明更换日期并按时予以更换。
(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痛、热等感染征象。若患者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反应淡漠或烦躁不安,应疑为导管性感染。一旦发生上述现象,要及时通知医师,协助拔除导管并作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4)密切监测导管的通畅情况,确保其导管连接良好,避免受压、滑落、破裂等。
(5)肠外营养液使用输液泵以100~160ml的速度均匀输入,防止速度过慢造成管道阻塞。
(6)在输注肠外营养液前后必须使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以正压脉冲式的手法,对管道进行冲洗,使管道保持通畅,减少静脉炎及堵管的发生。
(7)输液结束时,可用肝素稀释液封管,以防导管内血栓形成和保持导管通畅。
1.2.4增加患者舒适感
(1)体位:在妥善固定导管的前提下,协助患者选择舒适体位。?????
(2)控制输液速度:根据提供的葡萄糖、脂肪和氨基酸量,合理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快速输注导致患者因脸部潮红、出汗、高热和心率加快等而感觉不舒适。?????    
(3)高热患者的护理:在营养液输注过程,部分患者出现高热可根据医嘱予以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
(4)注意TNA液的输注温度及保存时间。
1.2.5合理输液,维持患者体液平衡?????
(1)输液种类、顺序:为适应人体代谢能力和使所输入的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应慢速输注。①对已有缺水者,为避免慢速输注营养液导致的体液不足,应先补充部分平衡盐溶液后再输注TNA液;②对已有电解质紊乱者,先予以纠正,再输注TNA液。?????
(2)加强观察、记录:①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水肿或皮肤弹性消失,尿量是否过多或过少,并予以记录;②根据患者的出入水量,合理补液及控制输液速度。
1.2.6并发症护理
(1)穿刺点渗血:对患者实施穿刺后,采用无菌纱布或者止血贴对穿刺位置进行覆盖,同时进行外贴透明敷料,及时对患者采用绷带包扎,然后实施绷带加压包扎处理,对患者压迫24h。穿刺后,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置管患者活动的宣教,实施穿刺后24小时内给予更换敷贴,以避免穿刺部位感染。
(2)预防血栓:避免盲目拔管,一旦出现血栓要及时通知主治医师,根据医嘱给予低分子肝素钠皮下注射,口服华法林,静脉注射尿激酶等溶栓和抗凝治疗,在进行溶栓时,医护人员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血小板、血常规等指标。
(3)静脉炎:将导管用肝素生理盐水浸泡数分钟后使用,以使导管具有润滑效果,从而降低送管过程中导管和血管壁之间的摩擦,有利于减少患者出现机械性静脉炎。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22.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数据采用()表示,组间比采取t检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数据对比采用卡方检验χ2,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比较
实验组PICC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胃肠道肿瘤患者由于营养以及能量消耗较大,并且因为受到身体以及疾病的影响,对其胃肠道摄入营养可能存在受限的情况,从而引发营养不良,不利于疾病的好转和愈合[3]。因此,肠外营养能够对患者提供营养的保障。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PICC置管也已经在临床上运用得越来越广泛,虽然PICC置管术只需外周穿刺,穿刺危险小、创伤小、成功率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血管损伤和刺激,但是其并发症是不可忽视的,如移位、脱落、堵塞等,不但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延长了患者住院的时间。因此,积极重视影响护理的因素,并确定护理目标,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顺利完成。本次两组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护理模式,研究结果发现,常规护理效果欠佳,而针对性护理是将护理的内容具体化、明确化以及更具针对性,同时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充分站在患者的角度,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确保护理工作的尽心尽责和细致,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更加具体的内容,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护理质量。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2/20),低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5.0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ICC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为(23.8±2.5)d,长于对照组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16.2±2.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针对性护理在PICC置管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效果确切,能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时间,使患者顺利完成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该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林小梅.针对性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9,32(3):158-159.
[2]徐兰香.PICC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胃肠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心理医生,2017,23(34):268-269.
[3]吴玲玲.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降低肿瘤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中的效果[J].医学美学美容,2020,29(2):141-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