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时机将其随机分为早期介入组、晚期介入组,各组50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早期介入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晚期介入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采取早期康复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康复治疗介入时机;脑梗死偏瘫;康复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资料
从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接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00例进行研究,参照入院先后将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常规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25例,年龄62至73岁,平均年龄(62.62±8.4)岁,治疗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26例,年龄62至74岁,平均年龄(63.42±8.0)岁。患者的资料基本资料对比,没有差异(P>0.05),具有良好的比较意义。
1.2方法
当患者入院后对其给予神经营养类药物治疗,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根据实际病情开展康复治疗。
早期介入组:在14天内开展康复介入治疗。
晚期介入组:在患者治疗30天后开展康复介入治疗。
康复治疗方法如下:
1.2.1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加强指导,帮助患者站立平衡与眼手协调等功能进行强化,以此提升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时间需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整,每天20分钟,一天以此。
1.2.2物理疗法:
采用多功能超声扫描患者脑部,并运用磁刺激仪来治疗患肢,每天1次,每次20分钟。
1.2.3作业疗法
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的恢复情况进行康复治疗,如:加强患者患肢残存功能、改造环境提高患者自理能力、利用器具辅助自理训练。
1.2.4针灸与推拿
对患者躯体相关穴位、头皮运动功能区进行针灸,并对相关穴位按摩。
1.2.5心理康复治疗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对患者心理情绪变化严格观察,及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
1.3统计学处理
此研究过程中的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百分号(%)表示,运用X2检验;而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方差表示,通过t检验,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00%;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4.0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下表一)。
.png)
2.2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观察组非常满意30例、满意18例、不满意4例,总满意率为96.00%;对照组非常满意25例、满意10例、不满意15例,总满意率为70.00%,两组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二:
.png)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式Fugl-Meyer量表评分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上下肢Fugl-Meyer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评分显著提升,且提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png)
2.4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获得良好的改善效果,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ng)
3讨论
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采取康复介入治疗,可加快病灶周围侧支脑细胞病代谢,促进其重组,增加神经细胞的兴奋及反应性,进而促进患者侧支循环得到更好建立,提高预后效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78.00%;观察组显效35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4.00%,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获得良好的改善效果,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采取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上下肢功能以及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超.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探讨[J].临床研究,2019,27(06):90-91.
[2]贺兴友,汪波,尹增贱,张杰,路言琴,彭晓非,朱斌.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41(02):58-60.
[3]王海民.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5):172-173.
[4]冯爱平.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7,26(09):50-51.
[5]王世刚.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09):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