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刘隽

发表时间:2020/7/7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0年5期   作者:刘隽
[导读] 摘要:本文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环节存在缺陷,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咨询的主动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实现常态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积极心理学给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刘隽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9)
       摘要:本文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环节存在缺陷,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咨询的主动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实现常态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积极心理学给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环节存在缺陷
       通常,针对高职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和教育的工作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开始展开,但在最重要的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环节却存在一些缺陷,比如:1)学生会参考其他人填写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2)胡乱填写调查问卷;3)前后两次填写调查问卷的填写结果差异极大等。这暴露出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结果难以保证真实性,其结果也就无法作为心理健康问题分析的依据,教师也无法根据这些调查结果因材施教。教师只能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和自己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其适用性和效力却要打一个问号。调查环境存在缺陷的原因有很多,很多学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隐私,不愿意暴露自己的问题,或者自卑或者自负或者玩世不恭,通过伪装来掩饰自己心理上的问题。当然,大多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不严重,也知道社会主流的价值观,这也使得很多教师将心理健康问题调查环节当成“走一个过场”。
       1.2 引导学生参与心理健康咨询的主动性不足
       心理健康教育还面临两个问题,学生知道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或者心理健康缺陷吗?学生会主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心理健康教师如果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那么很可能占用教师(很大可能也是心理咨询师)的闲余时间,教师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教学态度几乎就是一种必然。当然,出于职业的义务,心理健康教师也会告诉学生去哪进行心理健康咨询,但几乎不会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导致那些真正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缺少咨询的动力,而心理健康咨询面对的更多是相对简单的情感问题疏导。
       1.3 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实现常态化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洪水猛兽”,应该进行常态化推广,但人们却常常将“心理健康问题”与“精神病”挂钩,这种隐性歧视长期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难以实现常态化的原因在于师资力量、经费以及相关认识等方面的不足,师资力量和经费不足使得学校有限的心理咨询岗位要为全校师生服务,难以实现常态化也就情有可原。


但在相关认识上存在不足却有很大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仅仅限于心理问题辅导和纠正,还在于引导学生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促使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以精神为自我驱动力促使学生发展。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路径
       2.1积极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
       既然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容易出现结果失真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呢?心理健康教师可以结合访谈法,随机邀请一些学生进行访谈调查,从他们身上结合自身专业技能发现问题。心理健康教师察言观色的本领很强,与学生面对面交谈时很容易发现学生是否在说谎,同时也能从中看出学生是否存在或者哪些方面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邀请学生谈话的内容可以是学习、家庭、情感、同学关系等方方面面,谈话后需总结这些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和特性,以此为依据设立下一步的教学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健康教师如果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应与当事人进行充分沟通,告知以适当的方式告诉当事人,采取措施降低其做出偏激行为的概率。
       2.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咨询
       高职院校应要求辅导员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咨询,心理健康教师以及咨询师也不应对学生的咨询感到不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咨询的方式有多种,辅导员日常宣传只是其一,还可以在宣传墙、微信群、校园号等平台进行宣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咨询最重要的是解决教师以及咨询师的意愿问题,可以考虑将心理健康教师或者咨询师的绩效与心理健康咨询的次数挂钩,前来咨询的人数越多则心理健康教师或咨询师的绩效就越高。同时,还有注意对学生的咨询问题进行引导和规范,让学生区分什么是生活问题什么是心理问题。
       2.3加强常态化教育引导
       常态化教育引导机制的设立是让学生在校园各个角落都接触到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积极地心态进行校园生活。加强常态化教育引导的方法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各个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由心理委员负责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负责日常宣传,学生向学生进行宣传说服力往往也更高。其次,收集全国各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案例,以故事、纪录片的形式定期向学生展开宣传,让学生有学习和对比的榜样。最后,要建立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机制,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的学生其心理健康问题是否真正得到解决是需要跟踪的,否则对于这些学生需要更频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如此才能避免他们做出极端反应。
       2.4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
       自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建立教育教学的反馈机制是建立自我教育机制的关键。即使学校宣传得再好依然会有一部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因为自卑、隐私等原因而选择不去心理健康咨询,对于这部分学生,让他们知道如何设立心理健康问题自我管理目标,如何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解决是十分重要的。完善大学生自我教育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学生应该将问题分解并分析自己可以改进和无法改进的问题,可以改进的设置定期改进计划,无法改进的先暂时搁置;然后,对改进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再对问题进行分解并设计改进计划,直到剩下的问题自己全都难以改进为止。最后,对于这些难以改进的问题,需要借助外力干预去解决,以达到彻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目的。自我教育机制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自己管理自己,借助外力依然是需要考虑的,学生不到不得已也不会愿意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因此,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都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性地设计解决方案和教育引导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加常态化,学生只有在校园生活中接触了足够多的正能量,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才不会感到畏惧,才能迎难而上以自信的态度面对难关。
       参考文献:
       [1]吴九君,廖清林,韩力光.积极心理学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7(03):113-117.
       [2]李淑华.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以心理咨询案例浅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2):139-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