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以来,我国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全力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小学生,古诗词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古诗词中渗透人文教育,促进小学生的人文思想的培养十分重要,文章将简要分析,为行业教师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古诗词;必要性;人文教育
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的基本方向,国家提出了全面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教育中“以人为本”,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有知识、有理想、有文化、有技能的新时代人才。教育是一生的事业,加强小学教育,打好人才培养的基础十分重要。语文是小学教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词教育占有重要比重,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重要。
一、加强小学生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人文教育,就是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质是指在人文科学知识、人文氛围滋养熏陶下建立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精神收获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在自身基本素质的形成过程中,将人文知识经过环境、教育实践等途径内化为身心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内在之物”。当今世界,社会经济文化迅猛发展,世界文化交流加快,人们的思想方式、价值取向也不断的发生改变,在文化碰撞,尤其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传统的优秀思想文化受到了很大冲击,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抵制糟粕,避免学生受到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邪恶宗教等的侵蚀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生处于对社会强烈好奇、三观正在发展形成的时期,对自我、社会的认知还不足,缺乏较高的辨别能力和稳定的判断能力,小学语文是德育的重要工具,语文中很多古诗词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从小做起,利用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加强对小学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促进小学生培养牢固的爱国爱党爱家情怀,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充分感受人际的温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端正的人格,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的不足
人文教育十分重要,是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进行,家长、老师、学生积极努力的,先不谈家庭和社会,就教师而言,虽然新课改提出了增强学生人文教育的要求,但现实是,教育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加上当前人口众多,社会竞争激烈,虽然素质教育和新课改不断推进,但应试教育留下来的“唯分数论”、“重知识轻技能”、“重书本知识轻人文内涵挖掘”的现象还存在,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还相对落后,人文教育不足,一些学生缺乏人文关怀,自私自利、沉迷享乐、不爱学习,我行我素、不信任别人、冷漠无情,十分不利于学生自身的综合发展和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在进行语文古诗词教育时,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还停留在古诗词背景的讲解、古诗词内容的翻译、背诵默写,让学生会读会写会填空就算完成了任务,并没有注重古诗词内涵的深度挖掘,没有利用古诗词的意境、艺术感染力、审美价值等熏陶和教育学生,让学生吸取优秀的文化营养、获得美的享受、爱的教育,无形中推动学生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综合发展。
三、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持续性的,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语文教师应注意利用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古诗词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1、背景知识渗透人文关怀
我国的古诗词大多离现在已经年代久远了,每一位作者的诗作都离不开创作的时代背景、个人背景,在古诗词教学中,当凭学生的想象可能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思想心境,教师如果能多作一些古诗词作者的生平、古诗词创作时代背景和具体背景,让帮助学生更快的站在作者的角度阅读和理解古诗词,感受作者创作古诗词的人生境遇和心情,获得情感的体验与领悟。比如,在学习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这首诗是汪伦邀请李白到安徽泾县游历,李白到后,汪伦李白和当地名仕喝酒、谈论、歌咏、宴会相聚,过了几天神仙般的逍遥日子,于桃花潭登船临走时,汪伦和村民为李白亲自踏歌送别,李白深受感动,写下了著名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创作背景的介绍,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当时名仕相交,歌咏宴饮的社会风潮,了解李白的爱好、性情、追求自由的个性,以及感受到李白和汪伦之间深厚的友情。
类似的《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 别辛渐》、《游子吟》、《七步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等,都可以从背景知识渗透进人文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风土人情、感受作者的个性、友情、亲情,让学生体会到友情、亲情的珍贵,进而在现实生活中珍惜朋友、珍惜亲人。
2、诗词朗诵熏陶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爱国主义教育是必须。我国的古诗词,有很多忧国忧民的佳作,这些古诗词,通过一定的韵律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小学生通过不断的朗读,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其中的浓烈的感情,获得心灵的震撼,引发出或自豪、或惋惜、或遗憾、或欣慰的心情,获得情感的熏陶。小学古诗词中,有很多热爱祖国的诗人、诗句,比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 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卷诗书喜欲狂。比如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比如王昌龄 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等,都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对国家统一安定的渴望,再神兽震撼的同时,让小学生体会到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国家安定才有我们的幸福,应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3、情景再现让学生体会思乡之情
热爱家乡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应有的感情,古诗词中,有很多热爱家乡的诗句,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泊船瓜洲》、《回乡偶书》等,但由于时代久远,现在学生多是走读,离家并不是很远,很难体会作者的感情,因此,对类似诗句中的重要场景进行情境教学,情景复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思想感情,比如,在《静夜思》一课时关上窗帘教室只留一盏灯,深情演绎静夜思,比如在《泊船瓜洲》一课时,让很多搬家过的孩子回忆老家的生活,上《回乡偶书》一课时,采用变装软件,让学生看看自己十岁、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时的样子,在对比现在的生活,也可以组织学生说方言,让学生仔细想象作者的家乡的面貌、风土热情、作者和家乡亲人之间的活动,进而联想到自己家乡、自己和家乡的亲人,从诗人的诗词诗句中体会“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时光变迁、思念家乡的心情,引发学生热爱家乡、守护家乡、守护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上进,积极进取,为家乡争光。
4、联系生活让学生懂得尊重和勤俭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历史还是如今,劳动人民都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劳动人民的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今天的生活,人文素养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教导学生热爱人民,尊重劳动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古诗词中,有很多赞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书写劳动人民的艰辛的句子,比如《悯农》、《观刈麦》等,粮食、吃饭都是日常生活中每日进行的,古诗词的教学中,也应联系学生的当今实际,将古诗词中的思想、文化、价值导向和如今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真切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农民的不易,让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浪费可耻,应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人,珍惜粮食,勤俭节约,做一个善良朴实的好孩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文化和宝贵思想价值,小学语文课程古诗词教育中,要渗透的人文教育很多很多,文章只列举了其中常见的几点进行举例,教师应根据具体的古诗词内容,结合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兴趣特点以及当今时代的主流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人文教育渗透入古诗词教育中,促进学生的综合健康发展。
结语:语文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科目之一,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不可缺少的课程,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词占其中的三分之一,占比相当大,古诗词中蕴含着我国丰富的文化瑰宝、思想精华,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十分必要,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当前古诗词中人文教育的不足,探讨了几种常见的教育方法,文章的演技希望能给行业教师一些思考和启示,积极寻找适合自己学生的古诗词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人文教育的培养[J].神州.2017(36):155-155.
[2]彭慧姝.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2019(65):112-112.
[3]刘慧.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2):46-46.
[4]王莉莉.浅谈在急救护理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8,5(40):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