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机械制造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机械类专业培养毕业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教育部高教司数据表明,我国急需大批懂得产品设计开发与生产制造工艺,将创新设计理念与制造方法实践综合运用型机械专业人才。现有机械设计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不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探索建立科学完善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整合利用校内外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使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教学平台;实践技能培养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招生比例逐年提高,招生人数逐年增加,高校教育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学生生在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日渐凸显。因此,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敏锐思维的重要途径,应受到高度重视,应把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到实处。
一、机械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教学平台构建
国外大学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国内大学机械专业课程设置大致相同,补充了大量新课程,但对拓展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研究实践。目前,关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较为广泛,但较少从学校管理层面与微观层面进行系统性整合研究,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技能的教学作为整体与理论教学整合,构建综合实践技能培养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保证实现整体教学目标。随着高等教育逐步向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结构趋向多样化,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色院校,其本质特质集中体现为基础性与职业性统一,构成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体系。
二、当前机械类专业教学的现状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同样是制约高等教育教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理论教学是对实践教学的支撑。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部分本科院校追求所谓的“学术”发展,重理论轻实践,造成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脱节。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设备有限,不能紧跟新技术发展步伐
随着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当前机械类专业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加之教学设备更新换代的费用增加更是对教学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由此引发的后果则是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对学生未来就业影响颇深。
(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脱节
普通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的脱节是造成当前普通高等院校办学特色不突出、办学理念模糊、职业定位不准的主要原因之一。普通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展开都是围绕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不少院校在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过于轻率,并未对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分析。有的院校直接订购教学资源供教师讲课,教师甚至没有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往往是照本宣科。同时,不少高校的实训课以及实习课的开展并未深入分析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哪些技能、需要哪些设备,实践教学的开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严重的脱节现象。以工具钳工实训课程为例,不少高校的实训设备陈旧落后,很多设备都已经被淘汰了,但是依然在使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实训课程的教学,会导致学生所学难于适应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
三、教学方式的创新
(一)信息化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利用超星平台进行网络课程的建设,通过《机械类》网络课程教学平台的搭建,使得学生不再局限于时间和地域的要求,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
课前,教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送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完成预习任务从而对本节课有初步的认知;课中,教师利用信息化技术讲解重点难点,通过视频、动画等手段进行演示;课后,通过平台推送作业任务,以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要求学生动手制作模型并以视频或文档等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中,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非常乐于参与进来,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上课下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能力也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课程设置改革
围绕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课程的实用性、适用性和综合性,将课程设置原则定为“夯实专业理论知识,瞄准行业应用,结合行业特色,鼓励实际问题进课堂”。一方面,革新理论学习内容,删除理论性较强的部分,增加与工程联系紧密、解决实际问题、反映现场前沿技术的内容,同时增加实验教学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梳理各种典型情况,对工程案例进行剖析,对相关的现场问题和室内实验进行着重讲解,使学生深入了解问题本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另一方面,开设校企合作课程,邀请企业专家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较多的见习机会,并与校内教师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前沿。
(三)现场实践教学的组织
采用企业实践基地现场教学与校内实践基地实验分析验证相结合等形式开展融合式教学,教学内容的设计主要基于实践基地现场问题,采用校企共同选题方式。先由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对选题进行商讨,确保所选题目既符合教育教学原则,不会显著增加校内外导师工作量,同时又能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在实践基地现场教学期间,校外导师起主导作用,校内导师起辅助作用。根据学生人数和实践基地导师人数,4~5名学生为一个现场教学课程小组,每个小组有指定的校外导师,共同完成一个企业实际工程问题。现场教学前期,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各小组先构建一个可以处置的工程问题,再针对该问题与校内、校外导师进行充分讨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思路及方法。在此过程中,校内外导师都有督促、指导责任。
(四)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讲授新课前,注重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机械知识走入课堂,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探究,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如在讲授链传动时,首先将日常生活中大家非常熟悉的自行车掉链子事件作为导入,使学生对链传动的基本结构组成有基本的认识,通过自行车的运动过程,了解链传动的结构及其运动过程,明确了传动的原理,最后教师再具体讲解理论,同时说明掉链子说明链条松动,那么如何实施张紧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内容。在讲授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及操作,并且通过自己的拆装、设计等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进行熟练的应用,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而提高其创新应用能力。
结束语
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与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矛盾突显。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许多复杂的工程实际问题,理论实践知识是其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基础,实践教学内容形式对其日后研究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机械类教学平台实践技能培养,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焦健.高职机械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问题研究[J].才智,2019(36):134.
[2]马永丽.试论一体化教学法在机械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19(36):13-14.
[3]杨文娟.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2019(36):73-74.
[4]李新淼.基于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系统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24):49-50.
[5]周琦.高职机械专业教学实践中微课的制作分析[J].智库时代,2019(5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