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分层教学,落实因材施教刘先春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刘先春
[导读] 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了两个极端
        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是过分注重基本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的课堂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独到的思考,整堂课都被统一的基本教学目标塞得满满的,看不见个性化的收获和提升;二是教师把注意力过分倾注在少数同学的身上,一节课就围绕着几个同学在转,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课堂练习,都由这些同学包办。一堂课结束,认知起点高的学生得到了充分发展,而差一点儿的学生连最基础的知识都没有掌握。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何做到既立足于基本目标的达成,又注重学生的差异发展?
        笔者通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分层教学法的应用,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教学目标分层制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以学困生能“吃得了”、优秀生能“吃得饱”,中等生能“跳一跳摘得到”为原则,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如在教学《田忌赛马》最后一段时,我制定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A组:要求在回顾全文的基础上理解孙膑使田忌转败为胜的办法是怎么得来的,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B组:要求借助导读提纲理解孙膑使田忌转败为胜的办法是怎么得来的,并懂得其中的道理。
        C组:要求在优秀生做示范性回答后说出孙膑使田忌转败为胜的办法是怎么得来的。
        显然,这三个组的对应目标是处在不同水平上的。A组目标处在综合理解的水平上,它要求学生通过主动探究求得答案所在;B组目标处在分析理解的水平上,它要求学生通过问题答疑求得答案所在;而C组目标则处在识记再现的水平上,它要求学生通过模仿讲述求得答案所在。这是根据学情制定的,是切合学生的阅读准备状态的,这就能够使各层次学生的思维均处于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这种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制定出的教学目标,能满足每个学生的认知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分层实施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来实施分层教学。所谓“合分式”,就是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兼顾个体的“分”。“合分式”教学模式,可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进行,要注意“分”而不“离”,“合”而不“死”。其基本环节是“统合——分层——统合”。
        1.统合。教学起始阶段的集体同授,主要目的是营造群体学习心理氛围和为后续的分层学习作准备,该阶段特别注意对分层学习进行方法上的示范和思路上的启发。其方式有:
        (1)导入。通过复习旧知、铺垫、背景介绍、激趣设疑、呈现目标等方式,创设阅读情境,导入一堂课的主体内容的学习。
        (2)示范。通过导读课文中的某一片断,使学生经历一段阅读过程,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方法和思路的提示。
        2.分层。这一阶段是学习新课文的主要阶段,采用分层学习的方法。低层或中低层学生继续由教师领学,而高层或中高层学生开始自学。

自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有先前的学法指导和示范;(2)有较为具体的自学提纲或学案。
        3.统合。这一阶段是在分层教学基础上的集体同授。该阶段的教学方式一般有:
        (1)反馈。通过提问自学提纲中两组交叉的学习要求,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尤其是自学组的学习效果。
        (2)提高。即由自学组的学生回答提纲中较高要求的思考题,教师给予适当的讲评,使领学组的学生也有所启发和帮助。
        (3)互评。提出问题共同讨论时,由各组学生分别对对方的发言进行评论,交流各自的见解,从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4)整理。教师通过讲评小结,提示重点、难点,梳理知识,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使分组学习的结果得到整理。
        (5)回授。在统合反馈中反映出来的共性问题,教师应组织补救教学,回授纠正。
        “合分式”教学结构具有多种变式。可以是一轮合分式,即“合─分─合”;可以是两轮合分式,即“合─分─合─分─合”;还可以是轮换合分式,即“A组自学,B组领学──A组领学,B组自学──A、B同授”等等。变式的确定取决于教材特点、具体教学需要以及教师的教学调控能力。
        三、课堂问答因人而异
        1.示范性问答。其对象指向是高层学生,其目的是通过高层次学生的回答,为低层次学生提供示范。
        2.模仿性问答。其对象指向是中低层次学生,其目的指向是要求他们复述再现教师讲解或学生的示范回答,通过模仿掌握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3.激发性问答。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让中低层次学生来尝试回答,利用回答中出现的问题和缺陷,给高层次学生提供智力刺激,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把问题解决得更完善,而高层次学生的回答,又可以促使中低层次学生进行反思,纠正认知错误。
        4.检验性问答。主要是检查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分层目标提出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问题,了解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补救教学提供依据。
        四、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学习策略,它能使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学习机会,而且通过合作互助,达到知识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共同提高的目的。尤其是对中低层次学生来说,更有助于消除其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信息上的拓宽、知识上的增长和能力上的提高。在相互交流中,在思维碰撞中,随着思考渐趋深入,得到共同发展。
        但是,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无论何种学习最终都要通过个体吸收来完成,没有独立思考的真知灼见,就没有讨论的集思广益、认识能力的共同提高。只有每个学生独立思考了,心里有了自己的想法,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此时的合作讨论才有实效。所以有个体独立思考作基础的合作交流是基本目标和差异发展和谐统一在课堂上的关键方式。
        分层教学是一种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它的实施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不断发展着自己成就着自己的人,同时也让我们的每一堂课,在基本目标与差异发展的和谐统一中呈现扎实、精彩,走向高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