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学是枯燥无味的,如何使文言文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喜欢学,用故事来点亮是不可缺少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故事演绎法解释疑难字词,用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或者补充文章背景,等等。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 故事 演绎法
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故事演绎法解释疑难字词,用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或者补充文章背景,等等。这种教学法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能使枯燥的文言课堂变得生趣盎然。由于很多故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补充、改编、表演,因此故事演绎法对学生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帮助。如何用故事点亮文言文教学:
第一、?故事演绎法适合于情节性强的文章,例如《孙权劝学》、《愚公移山》、《出师表》、《木兰诗》、《陈涉世家》等,可以根据历史故事来引入文言文的学习。对于情节性不强的文章,只要教师精心设计,也同样适用。例如议论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正是阐释孟子忧患意识的最好论据。
人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文言文中的叙事成分,故事演绎法就能够适用于许多文言文篇目的教学。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对故事演绎法的运用仅停留在复述故事内容、追求新奇形式的浅层次上,背离了文言教学本身的目标和规律,热闹过后,留给学生的只是故事情节。我们认为,在教学中运用故事演绎法时必须提升内涵层次,以训练学生的文言思维能力为核心,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分析鉴赏能力,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第二、?用历史指导情境还原。文言文的生命意义只有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才能显现。任何脱离了真实情境的故事都是孤立的、呆板的。
只有准确指向具体历史背景的故事才有针对性,才能指向文字背后真实的人物思想情感。例如《陋室铭》一文,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会补充“八司马”事件,即刘禹锡被贬谪的经历,从而让学生理解刘禹锡面对困境时达观的节操和品质。而置身于历史背景去理解,我们能读到作者的另一面。首先,通过查阅历代的“铭”,了解“铭”的文风磅礴,如汪洋恣肆,像《陋室铭》般清新雅致的“铭”极为少见。其次,通过查阅“陋室”的由来,了解刘禹锡被贬后受当地知县排挤,三次搬迁,才得来这间陋室,文章恰恰是在这样的事件背景下写出来的。而按刘禹锡的性格,他不可能选择沉默。因为从他的其他诗作,如“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等中,我们对其不服输、张狂率性的性格一览无遗。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陋室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倔强的刘禹锡。他并不是一个锱铢必较的人,他乐观、豁达,文字中没有一个过激的词语。还原历史,还原人物,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故事中领略真实的美感。
第三、从整体观照细节补充。由于文言文的笔法简练,所叙述的故事情节不够具体生动,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想象处理,进行仿真的细节补充,让真实的故事情节更为生动。但是,细节补充需要为理解文章的内涵服务。例如《墨子·公输》一文,第一段是引子——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想要攻打宋国,“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墨子在辩论中表现出的凛然正气,在与公输盘进行模拟战争中表现出的智慧,以及原文有但未被选进教材的“墨子过宋,宋人不理睬”等内容为基础,合理想象这十天十夜里发生的事情。在笔者的课堂上,学生补充的故事细节引人入胜,墨子“苦行僧”般的形象,如炬的目光,一路上脑中所想的细节,出发前对弟子的叮嘱,一路上路人对他的疑惑,等等。透过细节补充,学生了解的是一个人物、一段历史、一个流派。
第四、用专题进行课外扩展。某一个故事确能因其曲折的情节吸引学生,通过故事本身也能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把握人物。然而,如果能够将故事以专题的形式整理出系列,我们就可以通过故事了解一类人、一种文化现象。例如,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刺客”为专题,补充“荆轲刺秦”、“曹沫劫桓公”、“专诸刺王僚”、“豫让刺襄子”、“聂政刺韩傀”等故事,剖析古代刺客的心态。或以“使者”为专题,补充“晏子使楚”、“完璧归赵”、“舌战群儒”、“班超出使鄯善”等故事,分析古代外交家高超的语言艺术。就像电影画面的叠加,其表达出来的意义已不再是简单的画面相加。在故事与故事的比照中,听故事的人自然而然地能发现更多、更深的意义与内涵。
任何一种教学法只有贴近学生的心灵,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运用故事演绎法的较高层次,在于着眼故事背后的文化价值,让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1、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共六册(苏教版);
2、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教师参考用书(同上),共六册(苏教版)。 3、陈志祥.语文教学之友.河北省廊坊师专.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