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温华
[导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第59-61页,例1和例2的内容。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材第59-61页,例1和例2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59-61页的内容,这一课中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高和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通过前面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的认识,能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节内容的设计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践活动,以帮组学生理解三角形概念,构成数学知识。
        三、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三角形,并且认识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底和高,还有生活中积累的三角形的丰富体验。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是从边上任意一点到对边画垂线的,而三角形的高只能从顶点到对边画垂线,所以正确画出已知底边上的高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还有学生对三角形特性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还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独立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亲自经历“做数学”的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以及三角形底和高的含义,会画三角形的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和操作的过程,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定义、各部分名称,会画一般三角形的高,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体会底和高对三角形的价值,正确画出三角形已知底边上的高。
        六、教学准备:课件、三角板、小棒、四边形和三角形模型。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出示埃及金字塔、跨江大桥、埃菲尔铁塔、自行车、篮球架、电线杆图片,让学生在图中找三角形,感受三角形的特点,体会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根据以前的学习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三角形,通过寻找三角形活动既能唤起学生对三角形的记忆,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的思考,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操作中感受三角形的稳定性
1、活动一:摆小棒:用4根小棒摆四边形,用3根小棒摆三角形,你能摆出几个?观察摆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感受三角形的唯一性)
2、活动二:通过让学生进行“拉一拉”活动,感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已知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本环节力图让学生借助四边形的特性来研究三角形的特性。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唯一性和稳定性,并了解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探究三角形特征
(一)画一画——感受三角形特征
1、要求:在学习卡(一)中画一个任意三角形。


2、展示学生作品后交流:你认为这些是三角形吗?
(二)辨一辨——掌握三角形定义
1、想一想再与同桌讨论: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它们是三角形吗?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三角形的定义。
3、让学生读三角形的定义,找出关键词,进一步巩固对三角形的理解。
 4、介绍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通过课件展示并介绍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2)师介绍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以及顶点的对边。
(3)练习:找出指定顶点的对边。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在比较、辨析中理解三角形的定义,并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概念打下基础。】
(三)比一比——认识三角形的高
1、出示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划它的高在哪里,初步感知三角形高的位置。并让学生在书中找出高和底的定义。
        出示自学任务(一):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和底?
2、交流: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了吗?读一读,强调“垂线”的画法
        出示自学任务(二):在学习卡2第1题的三角形上画出三角形的一条高。
3、交流汇报
        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用三角尺比划是如何画的,师再示范高的画法。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习过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自学三角形的高的定义并自己尝试画高,并在对比中掌握画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画一画——掌握三角形“高”的条数
1、讨论:三角形有几条高?
2、小组合作:怎样画出三角形的3条高?然后进行小组汇报。
(五)巩固练习
(1)判断题(进一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画出下面三角形指定底上的高(再次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六)拓展
(1)请你画出一个底为6cm、高为4cm的三角形。
(2)展示学生作品,并课件展示底不变高变化和高不变底变化对三角形大小的影响。
(3)小结:三角形的“底”和“高”影响它的大小。
        【设计意图:凭借经验学生认识了三角形“高”的概念,本环节力图通过活动深化学生对三角形“高”的概念的理解。在画图中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高的条数,并在观察和练习中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体会底和高对三角形的价值】
四、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的习惯。】
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特性
                   稳定性
                   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高                           
                   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