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6/1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2月5期   作者:马能鸽
[导读]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魅力
        一、解读教材: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具有与时俱进的魅力,那种蕴含在文字间的美,穿越时空,依旧散发着时代的芬芳,历久弥新。
<<故都的秋>>集中体现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为了让学生真正的身临其境,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进而获得阅读散文该有的审美享受,我将《故都的秋》的教学目标及时作了调整。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故都之秋的特点,标记出表达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
     初读感知,欣赏秋景,概括文中描绘的故都之秋的画面。品味语言,置身文境,感受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学着用语言来描绘自己发现的美,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郁达夫笔下“故都秋景”独特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发现美,欣赏美,描绘美,创造美。
四、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置身文境,感受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美。学着用语言来描绘自己发现的美,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
五、教学过程与策略
(一)导课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笔下的自然风光,往往折射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同是秋色,屈原看到的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伤感;陶渊明感受到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王维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享受到了清幽;刘禹锡明确表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在一样的“秋日”里,我们读到的却是不一样的心情。之所以有不一样的感受,是因为作者的心境不同。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故都的秋》,去欣赏他为我们描绘的秋景,感受郁达夫寄予在秋天里的情感。(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初读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天寄予了怎样的情感?请标记出表达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的语句 。
        ----不远千里去饱尝、去深味,甚至折寿换取。(足见作者的眷恋之情。)
2、故都的秋天在作者眼里,有着什么样的特点?(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板书:故都秋天的总体特点:清、静、悲凉。(文眼)
        (从宏观审视入手,把握构成文章的主要因素,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体会作者的基本情感。)  
(三)欣赏秋景,感受情怀。
        1、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光,就是一个个心灵的世界。为了抒写自己对秋的眷恋,作者为我们精选了一些为秋天代言的形象,用文字绘制了一幅幅色彩丰富、各具情态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第5--11自然段,找出作者所描绘的“秋景图”,尝试用简洁整齐的语言概括画面内容。
板书:画面内容-----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共五幅画。
        2、这么多的画面和形象,一定有一个能够让你品味到作者的情怀。请同学们仔细品味,小组合作交流、探讨,选出你认为最具美感的画面,并尝试用语言把它描绘出来,看看作者的描写,能否让你体会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美。
(学生自由组合,品味、交流、探讨皆可。教师巡视,适时指导。这个环节重在引导学生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鼓励学生畅谈自己在语言文字中领悟到的审美体验,一杯茶,一缕阳光,一朵花,一颗草,一场雨,只要言语中流露着对美景的欣赏都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评价也应该因学生程度而异。)
引导品味,示范赏析:
秋院:(关注人物行动和景物的色调)
        示范:清晨,伴随着初升的朝阳缓缓起床,泡一壶浓茶,躺在小院的摇椅上,遥望碧绿澄澈的天空,聆听身边驯鸽飞动的声音,细数槐树底下的丝丝阳光,信步闲庭,静观兰朵、秋草。那一刻,租住的破屋似乎在历尽沧桑之后,更具魅力。

在这皇城人海中,有这一方清幽的处所,如此这般闲适的生活,这该是怎样的人生享受呀!
        引导学生的关注小院的景物,学生的视角应该会很多,这一点应该及时肯定。但是将这些行为和意象组合成生活画面的能力需要老师引导甚至示范。
秋槐:(注重感觉)
        (解说:秋槐落蕊这种清新而静谧的感觉,在空旷、悠闲的故都清晨,让落寞的文人倍感深沉。这里的清、静、悲凉细腻柔软,反复诵读或许更有味。)
        示范:满地落蕊,或多或少会带给人们“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伤,但“朱颜辞镜花辞树”这种“最是人间留不住”的生命衰亡迹象,依然启示我们:生命的“悲凉”,也是一种美。要发现这种美,需要超越世俗的眼光和观念,如断臂的维纳斯。
秋蝉:(捕捉声音的韵味,反衬的手法)
        示范:“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故都的秋蝉虽没有柳永笔下的寒蝉那般凄切伤感,但那衰弱的残声,在北方静谧的午后或黄昏时节,它们的声声嘶叫,却让故都愈显清静,这叫声里有对阳光生活的不舍和留恋,又似乎在诉说着四年地下黑暗生活的艰辛与苦楚。生命即将消亡的迹象并不美丽,但是依旧动人!这种沧桑和悲凉怎一个“美”字了得!
秋雨:(对比凸显,寄情秋雨)
        (解说:秋雨如同悲伤和忧愁的代言者,引发了太多文人的苍凉无奈之情。何况郁达夫还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描绘,但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不着一字,尽显风流”。如辛弃疾所言: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示范: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来去匆匆的秋雨,在北方少了写绵密与忧愁,却多了些悠闲与凉爽。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一份文人。
秋果:(绘形绘色)
        示范:在着个硕果累累的季节,淡绿微黄的枣子给我们展示了北国特有的清秋佳日。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色彩,也没有“三秋桂子”的清香,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作者细腻而独特的感受。这种对客观色彩的自然再现,彰显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同时,也启示人们:自然的,就是最美的。
(解说:淡绿微黄的颜色是典型的秋衰败的颜色,作者却说这是“秋的全盛时期”。唯美的色彩审视,让文章与众不同。)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可谓人尽皆知,解读散文的“形”势在必行。可是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的“形”,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味到它蕴含的美的,而且文字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又因人而异,所以我没有设计固定的视角,而是将发现美的眼光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在对语言的品味中去展示自己独有审美情趣。教师只在必要时提示学生作者绘形的角度,引导学生即可。)
(四)小结课堂
        作者曾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一位南方人,倾情于故都的秋,欣赏故都秋的清、静、悲凉,如果没有感受到历经沧桑的生命所具有的静美厚重,是断然不能描绘出引人深味韵味悠远的旷世佳作的。因此故都的秋,在作者心目中是美的展示,美的代言。所以他才会深情感慨:“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五)作业:
        写一段写景状物的文字,表达你对冬天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字数不少于80字。
        (提示:冬天花草树木的生长酝酿,雪地里嬉戏打闹的场景,课堂上妙语如珠的声音……)
六、教学反思
        从本质上说,阅读教学只有主体能动参与,阅读学习才会有意义。此次设计,更有效的凸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领的方式解读散文的模式,开放了思维方式。学生自主赏析,通过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解读,进行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