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观察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月5期   作者:冯静
[导读] 探究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价值。
冯静
(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0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及其价值。方法: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52例急诊危重抢救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6例。对照组急诊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急诊患者采用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对两组急诊患者的护理抢救效果进行对比。结果:采用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实验组急诊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急诊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急诊患者的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诊患者,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急诊患者采取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对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进行疏导,使护理差错事件得到减少,并极大程度的提升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意义。
关键词:全程护理;急救中心;护理差错
 
作为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急诊科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对于急救中心的患者而言,具有时间不确定、疾病危急等特性,因此急诊护理工作也具有不固定性,这就给急救中心的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提高了急救中心的护理差错[1]。所以,对于急救中心患者的护理,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全程护理方法,从而使得护理效果得以提高,降低护理差错率,提升急诊患者的满意度[2]。本文主要对急救中心的危重抢救患者采用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从而对护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于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152例危重患者。将所有急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76)与实验组(n=76)。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为22-71岁,平均年龄(58.23±6.14)岁;对照组急诊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为21-72岁,平均年龄(59.06±6.33)岁。对于两组急诊患者的一般资料,没有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急诊患者进行护理,实验组急诊患者采用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3],主要包括:①全程护理小组的建立。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然后对护士的工作进行统一安排,从而对医生的抢救工作进行有效的配合。小组建立之后应当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定期培训,并开展会议,对护理工作进行有效报告,总结护理经验等,从而使护理人员的急救护理观念得到有效提高。除此之外,还应当对工作制度进行完善,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监督与反馈,并予以纠正。②全程排班模式的实施。由于急救中心的患者具有病情紧急、不固定等特性,因此护理人员并没有固定的护理时间,这就导致了护理人员具有较大的工作量,使得护理质量降低。因此应当对护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排班,从而能够对病人进行有效的、连续的监测护理,提高护理质量。③全程护理过程。自患者入院起,护理人员就应当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协助检查治疗等相关护理措施,在治疗过程中与医生的紧密配合以及治疗后将患者送回病房进行护理,对于患者的护理,全过程无缝隙进行。④心理护理。患者由于发病往往较急,因此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对此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消极心理进行有效的疏导,从而使患者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急诊危重患者的心理情绪进行评估,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心理情绪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对急诊患者的护理结果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护理差错率以及护理满意度以n(%)表示,用X2检验;计量资料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对比
对两组急诊患者的心理情绪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实验组急诊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诊患者,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全程护理是将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核心,将改善病人病情、加快病人康复为目标的护理模式,在全程护理当中,对于护理的连续性和无缝隙性尤为重视。对于急救中心的患者而言,由于其一般存在起病较急、病情复杂多变等情况,因此对于患者的护理需要持续进行,从而对患者的病情改变而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本文主要对急救中心的危重抢救患者采用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从而对护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采用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的实验组急诊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急诊患者,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急诊患者的护理差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急诊患者,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患者采取全程护理模式进行护理能够有效对患者的消极心理情绪进行疏导,使护理差错事件得到减少,并极大程度的提升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伟.急诊重症监护室危重患者护理技术安全措施[J].健康之友,2019,(21):238.
[2]田培.全程保温护理对急诊创伤危重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3):21,144.
[3]鲁玉妹.浅谈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J].饮食保健,2019,6(42):205-2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