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失眠的针对性护理干预

发表时间:2020/6/18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月5期   作者:陈秀霞
[导读] 给予心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分析其护理价值。
陈秀霞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目的:给予心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分析其护理价值。方法:摘选本院2019年05月--2019年12月间治疗的心内科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等分法方式分成两组,即每一组中均有68例,试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05%;参照组护理满意度占比为72.05%。试验组中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后者,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实验组的全眠时间和夜间苏醒次数分别为(7.03±0.15)小时、(2.29±0.05)次,参照组的全眠时间和夜间苏醒次数分别为(4.22±0.05)小时、(5.62±0.25)次。前者数据优于后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护理应用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进入睡眠,改善其心理不良情绪,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和质量。
【关键词】心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失眠;针对性护理
    在人类的生活中,睡眠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且对维持人体的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而出现睡眠中障碍主要有:入睡困难、睡眠深度以及频度过短等症状,大大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1-2]。鉴于此,本文摘选本院2019年05月--2019年12月间治疗的心内科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实施优质护理后取得的效果。详情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摘选本院2019年05月--2019年12月间治疗的心内科患者136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等分法方式分成两组,即每一组中均有68例,试验组中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28例,最小年龄为62岁,最大年龄为85岁,中位数为(60.2±3.8)岁,包含高血压患者31例,心肌梗死患者15例,冠心病患者12例,糖尿病患者10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有33例,女性患者有35例,最小年龄为63岁,最大年龄为89岁,中位数为(65.0±2.9)岁,包含高血压患者38例,心肌梗死患者17例,冠心病患者9例,糖尿病患者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后得知,P>0.05,具有同质性。
1.2 方法
    参照组的患者以常规护理为主,包括用药指导以及饮食指导护理等。相应的试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方案,其一,强化针对性基础护理,负责护理的人员要详细的将医院病情介绍给患者,尤其是注意事项等,防止患者出现不良事件,同时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确保患者的营养充足。还要适当在病房内摆放绿植,以进一步吸引眼球,确保病房有足够的舒适性,播放有助睡眠的轻音乐,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其二,心理护理模式,因为心血管疾病是一种长期治疗和养护的疾病,患者受到了疾病的困扰,极易引发恐惧、焦虑的不良心理,进而使得患者精神紧张,引发夜间多梦、惊醒以及早醒等情况,导致患者的睡眠不足和睡眠质量下降。因此需要更多的关怀老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开导,疏解患者紧张恐惧的不良情绪,同时需要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并加强健康宣教,让患者更加深入的了解疾病,认知疾病,数量战胜疾病的自信心。其三,制定睡眠计划,若是患者的睡眠时间紊乱,护理人员需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作息规划,监督患者坚决执行,同时给予患者家属更加专业的培训,通过护理人员和家属的配合帮助患者调整睡眠状态,从而让患者更加安心的入睡。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中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66例,护理满意度为97.05%;参照组中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49例,护理满意度占比为72.05%。试验组中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后者,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
2.2 对比组间的临床护理数据
    实验组的全眠时间和夜间苏醒次数分别为(7.03±0.15)小时、(2.29±0.05)次,参照组的全眠时间和夜间苏醒次数分别为(4.22±0.05)小时、(5.62±0.25)次。前者数据优于后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对于心内科老年的老年患者而言,失眠症状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也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恢复[3-4]。通常情况下,给予患者的是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从宏观角度展开护理,没有注意到个体患者的护理需求,造成护理内容不均衡,导致患者的护理效果不一,降低了护理质量。当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后,从心理、基础护理以及睡眠护理等方面展开,大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睡眠质量,显著提升护理满意度[3-4]。从研究得知: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7.05%;参照组护理满意度占比为72.05%。试验组中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后者,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实验组的全眠时间和夜间苏醒次数分别为(7.03±0.15)小时、(2.29±0.05)次,参照组的全眠时间和夜间苏醒次数分别为(4.22±0.05)小时、(5.62±0.25)次。前者数据优于后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应用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进入睡眠,改善其心理不良情绪,大大提高护理满意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莫雪梅,刘秀容,代玉玲.心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失眠的针对性护理干预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30):75-76.
[2]崔明.心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失眠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及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9):220-221,222.
[3]张平红.探讨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9,9(24):95-96.
[4]鲍冬儿.心内科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4):85-8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