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黄晶
(如皋市中医院心病科;江苏南通226500 )
摘要:目的:分析并讨论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如皋中医院开展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50例进行课题研究。按照信封法的分组原则,将50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有患者25例。护理期间,A组行常规护理,B组行综合护理。根据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并评估两组的心功能分级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B组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A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及预后,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或应用。
关键词:综合护理;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护理效果;心功能分级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是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患病率的不断增长,不仅降低了该病的发病年龄,而且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生命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1]。基于此,本研究选择了如皋中医院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样本,经对比分析,旨在探究综合护理对患者心功能分级的影响。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如皋中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总计5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以信封法将其分入A组(n=25例)与B组(n=25例),具体资料为:B组分得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41~79岁,平均(53.52±6.37)岁。A组分得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42~80岁,平均(53.67±6.44)岁。将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组间对比,P>0.05,差异无意义。
纳入标准:①符合心血管疾病分会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②近1个月内未接受过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③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患者;②脏器功能障碍患者;③恶性肿瘤患者;④护理配合度较差者。
1.2方法
A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施行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患者入组后,医护人员应该密切注意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帮助患者疏导消极情绪,避免焦虑、抑郁、紧张等情绪的发生。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耐心、细致的帮助患者答疑解惑,列举近年来的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坚定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进行临床活动。②疼痛干预:患者发病时,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症状,为了能够及时采取有效、合理的解决或处理办法,医护人员应该增加巡查次数,耐心检查并询问患者及家属疼痛持续时间、程度、具体部位等信息[2]。③饮食干预:发病后,由于患者机体耐受度较差,需建议患者选择流质食物。待患者病情逐渐趋于稳定后,方可进食半流质食物。进食时,家属应把握少食多餐的原则,尽量选择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的食物。④健康宣教:借助知识讲座、宣传手册、多媒体投放等方式,组织患者和家属接受健康宣教活动,促使其进一步了解或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提升保健意识的同时,增强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3]。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并借助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对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予以分级[4]。I级:表示患者的日常活动及行为基本不受限;II级:表示患者功能轻度受限,但在休息时无明显症状;III级:表示患者情况受限明显,开展体力活动时,会出现心绞痛、气喘、心悸等症状;IV级:表示患者情况较为严重,任何活动及行为皆受限。
1.4统计学方法
经统计学软件 SPSS 23.0,分析并处理临床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或X2检验。如果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A组,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根据李玲、卿利等学者[5]研究表明,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健康、科学的护理干预手段,有助于改善临床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
护理干预后,B组的心功能分级情况明显优于A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综合护理,能够在临床护理中获得显著的干预效果。通过心理护理、疼痛干预、饮食干预、健康宣教等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以从多层面、多角度满足患者的各类合理诉求,进而稳定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负性情绪的同时还能纠正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知,增强其治疗信心,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临床治疗及护理活动。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及预后,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或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宁宁,刘云,李雅静, 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循证护理效果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20):2565-2566.
[2]殷更新,任长杰.急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5):608-611.
[3]张溯,邓雪莲,文俊, 等.家庭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康复及家属护理能力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8,22(11):2216-2219.
[4]付梅英,吕峦,张玉霞, 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35(3):415-418.
[5]李玲,卿利.胺碘酮联合综合护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药业,2017,26(1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