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遥感院 广西南宁 530000 2.南宁市房屋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十二五”以来,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大力推动地理国情监测,并打造测绘地理信息融合发展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十三五”更是推动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阶段,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地理国情监测是一项系统服务工程,在其开展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每年完成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不断更新上一版本成果。同时根据各地实际开展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发挥地理国情监测应有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相关问题,包括其主要工作内容,以及容易出现问题和质量控制手段。
关键词: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问题;质量控制
地理国情是我国基本国情,是国家疆域面积、地形地貌特征、交通网络、城市布局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宏观体现,以实际监测成果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实际应用领域的扩展,对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地理国情监测转入常态化阶段,具体在工作开展中要从顶层设计和规划等方面规范其操作,顺利完成地理国情监测工作。
1.地理国情监测意义
(1)更准确掌握国情国力。地理国情监测的主要内容就是发现地表、自然和人文现象变化,以及各项要素间关系,开展整体、宏观的地理国情调查,是从地理角度剖析和表述国情状况,监测成果具有空间化和可视化特点。
(2)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也较为凸显,为了保障宏观科学调控,需要为其提供准确、权威的地理国情信息,更好地为人口布局、资源优化等提供科学参考,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监测调查和评估力度。
(3)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需要。在基础地理信息匮乏的情况下,如果发生地震、泥石流和矿难等突发事故,会影响到决策和响应速度。在经济社会发展下,需要在灾害多发地、发生时和灾后工作实施有效的动态监测,高效快速开展救灾工作,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4)促进科学决策。要实现科学决策,需要掌握全面、可靠的资料,统筹兼顾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信息,才能实现科学、长期规划,更好地应对相关突发事件,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后,快速获取各类地理国情信息,深入挖掘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间关系,以及两者间规律,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1]。
2.地理国情监测内容分析
2.1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开展,是在之前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基础上进行的,通过遥感技术、信息提取、实地核查等手段,快速、准确获取全国范围内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并按照地理统计单元统计分析地理国情信息变化,形成基础性监测成果,开展基本统计,形成分析结果,为自然资源管理及其他行业工作提供支持。其主要监测内容就是道路、水域、地理单元和地表覆盖等地理要素的监测[2]。
2.2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
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中会充分利用地理国情普查、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工程建设、生态管理、国土开发利用、城镇化建设等内容,确定具体的专题监测内容,适当扩展和丰富检测分类指标,融合经济、社会、人文信息等实现精细化专题监测。具体可以将其分为五大主要类型。第一是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监测,利用地理国情成果等数据,跟踪监测重大战略实施区域,统筹各经济区发展格局,监测并评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第二是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监测,利用多种类遥感数据和基础地理信息成果,长期监测重要湿地、典型冰川等位置,掌握其变化规律。对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指标监测比如能源矿产、森林资源等,了解植被覆盖、自然生态情况等,结合经济社会相关资料评估资源承载力。第三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主要监测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等国土情况变化,相关服务设施布置等。第四是城镇化进程监测,其监测是以行政区划分为单元的,需监测城区轮廓范围、产业布局等内容。最后是其它监测,比如地表形变监测、灾害监测等,主要是依据各省市实际工作需要,以及相关热点内容要求等开展的。
3.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中常见问题
3.1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监测问题
地理国情要素监测更新中,需要搜集利用最新的行业专题数据和影像资料等,结合外业调查监测更新地理单元要素,其监测数据成果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1)要素位置采集精度超限。在要素实际变化区域更新作业中,由于监测工作中对影像认知不足,以及采集工作不细致,导致要素中心线、边线的采集出现偏移,其像素限差超出规定。
(2)要素属性填写失误、更新缺漏,在地理要素监测中,要素属性更新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在质量成果检查中发现,容易出现错填、漏更等问题。比如在影像上某省道已拓宽改造,专题资料显示已从省道升级为国道,但更新内容只有道路类型、宽度等信息,并没有车道数方面变更,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就是作业人员缺乏对专业资料研究,在实际监测作业中不够细致。
(3)漏更或多余更新已变化要素。发生这种问题一般是未彻底分析影像资料和专题资料未实现全面覆盖。比如未发现新建大型水渠、撤乡并镇行政代码改变等信息,而导致更新遗漏。或是两期监测影像存在套合差,显示的并非真正变化区域,误提取这些伪变化要素,会影响到监测、统计结果准确性。
(4)地理国情要素、地表覆盖图斑之间存在错误的约束关系。地理国情要素、地理覆盖数据属于二类监测成果,且彼此间存在一定逻辑关系。比如在地理国情要素中存在水域高水界小于地表覆盖图斑中水面范围等逻辑约束不合理问题,实际监测作业中需关注相关要素的联动更新,不可忽略任何细节。
3.2地表覆盖分类数据监测问题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更新中,需要利用最新影像资料对比本底资料,结合外业核查,更新耕地、林草覆盖等内容。此方面易出现问题如下:
(1)地表图斑边线位置采集超限。出现超限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只更新了原本底数据中图斑类型,但并未分析新影像与原图斑边线是否与精度要求相符,比如在工程建设中,建筑小区建设完成、设施齐全,只将编码从原建筑工地变更为建筑区的,未更新其边线范围或影像像素存在偏差导致不符合技术采集要求。
(2)地表图斑分类码更新错误。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方面,其分类码正确性关系到统计准确性,以及与相关行业数据符合性,因此其分类相当重要。其中,在分割或者合并时会出现失误而错误填写图斑分类码,加大质量控制难度[3]。
(3)遗漏已发生变化地表图斑的更新,这种问题出现较多,需在更新作业时对人类活动频繁的区域进行细致排查。
4.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质量控制
4.1不断完善地理国情监测标准
在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后,我国相继颁布了相关项目规定,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等。要进一步规范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方法和内容,统一地理国情监测内涵,保障实际监测成果,从整体上构建监测标准框架,包含定义与表述、获取处理、成果、应用服务等方面标准,系统协调规划制定关键标准。每年开展监测工作时,收集实际问题,不断对相关标准进行完善和更新。
4.2加强分级质量管理和过程质量检查
首先是分级质量管理,在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的领导下,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分工承担相关任务,并对监测质量成果质量负责。
其次是要强化过程质量控制,在监测中承担任务的单位要实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严格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组织专职质量检查人员检查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及时分析纠正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或者倾向性问题,并督促整改。国检中心要组建专家检查小组进行过程监督抽查,对管理要素、阶段性成果检查分析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证监测成果科学性。
结束语:
地理国情监测是自然资源领域事业规划中的重要业务,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为更好地开展监测,需全面提升监测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加强顶层设计、提升管理水平、改进监测技术手段、完善监测标准等,为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建东.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要素数据问题探讨[J].经纬天地,2019,(2):53-56.
[2]周红梅,吕海龙,王媛媛,等.浅析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生产的问题[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9):102-103,121,151.
[3]刘振宇.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的生产实践与应用思考[J].中国高新科技,2020,(1):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