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赵春柳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8期   作者:赵春柳
[导读] 目的 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摘要】:目的 对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经比较,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1%)显著高于对照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律失常患者施以循证护理,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循证护理;心律失常 效果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he care of 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bstract 】 :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the care of 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Methods 7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8 to March 2019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study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used routine nursing, the research group used evidence-based nursing,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Results by comparison, the length of stay in hospital and bed rest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were shor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97.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85.7%),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lt;0.05).Conclusi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sociated with arrhythmia can promote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 key words 】 :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Evidence-based nursing;Arrhythmia effect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是其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存在发生猝死的风险,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循证护理是指在实施临床护理过程中,根据实际需求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法并获取证据支持。本次研究着重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8月~2019年3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5~82岁,平均(65.3±5.3)岁;研究组采用循证护理,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3~80岁,平均(66.3±5.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两组患者经影像学等检查均符合《实用内科学》中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且已将意识障碍及合并重要器官严重疾病者排除在外,并使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护理方法
1.3.1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如住院期间对患者病情各项指标密切观察记录,加强对病区及病人的巡视、询问,若发生异常应及时报告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1.3.2研究组
        采取循证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建立循证护理小组
        该小组由临床经验丰富的护士长及若干护士组成,小组成员定期开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知识理论及护理技能的学习、培训,且充分理解、掌握循证护理方法,并能有效地利用医学数据库整理文献及查询资料。
(2)循证问题提出
        该小组成员根据多年临床护理经验,并结合当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研究及医院护理条件,再对患者的体质状况、年龄及兴趣爱好等进行分析,可总结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护理中出现的问题。
(3)循证支持寻找
        通过医院护理工作对患者的记录,如用药、运动及睡眠等情况,再结合临床实践及研究文献的查询,从而找到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4)循证护理实践
        ①加强用药管理:对患者、及陪同家属讲解按时按量用药的好处,服药期间对患者服用药物后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药物反应情况;②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据相关循证资料查询,该病患者心律失常症状多发作在凌晨5:00至中午12:00之间。为此,小组成员应对该时间段加强巡视工作,并密切观察及记录患者临床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若患者出现心律失常前兆如心悸、乏力等现象,应及时予以急救护理;③心理及康复护理:与患者多进行互动交流,并针对性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指导其进行简单、有计划的康复训练,期间注意观察患者的心律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住院及卧床的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分析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使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可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卧床时间比较
    经比较,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及卧床时间比较 (±s)






3讨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科学、有效及规范化的护理措施干预,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循证护理通过加强用药管理,可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性,同时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可系统化跟踪患者病情的恢复或发展情况,并相应开展护理工作,以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此外,循证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不同,要先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问题等情况提前寻找循证信息支持,再根据护理人员自身的实践经验,从而将有效、科学地护理措施落实到患者护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以促使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建立,又可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度,充分发挥了循证护理服务的优势。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可使患者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谢莉兰,谢凌燕.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6):5167-5168.
[2]董双花.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8,6(14):184-186.
[3]虞春兰.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心理医生,2017,23(11):249-2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