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PDZ连接激酶(PBK)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其意义。方法 通过癌症基因图谱(TCGA)分析PBK在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其对预后的影响。RT-PCR检测53例胶质瘤和3例正常脑组织中PBK mRNA的表达,并结合临床参数分析其意义。结果 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与正常脑组织相比,PBK高表达于胶质瘤组织(P = 2.763e-04);PBK高表达的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低于低表达患者(P = 0e+00)。RT-PCR发现PBK mRNA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5.6%(40/53),而在正常脑组织中不表达。统计分析尚未发现胶质瘤中PBK 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有关。 结论 PBK在胶质瘤中高表达,有望作为胶质瘤靶向治疗的靶点。
关键词:PBK;胶质瘤;靶向治疗;生物信息学
胶质瘤(Glioma)是一类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发病率高,约占成人原发性颅内肿瘤的30-40%。由于其浸润性生长常侵犯邻近脑组织,手术难以根除,术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1]。尽管目前在术后结合神经成像、放疗和化疗取得一定进展,但仍然无法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急需探索新的治疗策略。近年来,靶向治疗是针对致癌位点的治疗方法,因其毒副作用小而备受关注,目前已有贝伐单抗等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报道[2],但数量较少,主要是缺乏胶质瘤特异性的靶点。
PDZ连接激酶(PDZ-binding kinase,PBK)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 (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nse,MAPKK)分子家族成员[3]。研究发现,PBK高表达于多种恶性肿瘤,在肿瘤发生、增殖、有丝分裂和DNA修复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4],但在胶质瘤中的相关报道不多。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实验,初步探讨了胶质瘤中PBK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旨在寻找靶向治疗的新靶点。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3例胶质瘤组织和3例正常脑组织来自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集,所有肿瘤组织均经两位病理专业主任医师以盲法检查确诊。胶质瘤患者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3~74岁,平均42岁;星型细胞瘤32例,少突胶质细胞瘤6例,胶质母细胞瘤15例;WHO分级I级3例,II级23例,III级12例,IV级15例。本研究经广西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TCGA数据库分析PBK的基因表达及绘制生存曲线
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是一个在线公共数据集,汇聚了包括胶质瘤在内的大量表达谱数据和临床资料,是生物信息学分析的重要资源。我们通过检索TCGA数据库,获取681例胶质瘤和207例正常脑组织中PBK基因的RNA-Seq数据,分析比较PBK mRNA在其中的表达差异。随后,我们获取数据库中675例胶质瘤组织的生存资料,根据其胶质瘤PBK的表达水平,以表达中位数将其分为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结合患者的预后资料,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
1.3 总RNA提取与cDNA合成
组织经裂解后进行匀浆,按照试剂盒步骤提取总RNA(细胞/组织总RNA 提取试剂盒,南京诺唯赞生物公司)。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RNA浓度及纯度,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RNA的完整性,所得RNA逆转录成cDNA(HiScript? III 1st Strand cDNA合成试剂盒,南京诺唯赞生物公司)。GAPDH作为看家基因检测cDNA质量,合成的cDNA于-20℃保存备用。
1.4 目的基因RT-PCR
引物序列及反应条件参照文献[5, 6](详见表1),采用睾丸cDNA作为阳性对照,不加模板作为阴性对照。反应后产物进行1.5%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分析仪观察并拍照。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表1 PCR引物序列、退火温度及产物长度
.png)
1.5 DNA测序
随机选取PBK阳性的扩增产物,经纯化后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进行DNA测序,将测序结果输入基因库进行Blast比对。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卡方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组间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TCGA数据库分析PBK mRNA在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
PBK mRNA在681例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Tumor Mean =6.432)显著高于207例正常脑组织(Normal Mean =0.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2.763e-04),详见图1。
.png)
图1 TCGA数据库分析PBK在胶质瘤组织和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
2.2TCGA数据库分析PBK mRNA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生存期的关系
我们对675例具有预后生存资料的胶质瘤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表达PBK mRNA胶质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71%,而高表达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24%。两者相比,胶质瘤PBK mRNA高表达者的总生存期明显低于低表达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e+00),详见图2。
.png)
图2 TCGA数据库分析胶质瘤患者中不同PBK表达水平的总生存期曲线
2.3RT-PCR检测PBK mRNA在胶质瘤组织及正常脑组织中的表达
53例胶质瘤组织中,PBK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75.6%(40/53),而在3例正常脑组织中均不表达(图3、图4),PBK PCR扩增产物大小约为320bp。随机抽取PCR的阳性产物测序,结果经Blast比对,与基因库检索序列完全一致,证实所扩增产物为PBK的目的片段。
M:Marker;1~7:胶质瘤组织;P:阳性对照;N:阴性对照
.png)
图3 胶质瘤组织中PBK mRNA的表达
M:Marker;1~3:正常脑组织;P:阳性对照;N:阴性对照
图4 正常脑组织中PBK mRNA的表达
2.4PBK mRNA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为探讨胶质瘤中PBK mRNA表达的临床意义,我们结合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WHO分级、KPS评分、Ki-67和p53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尚未发现PBK 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相关,详见表2。
表2 PBK mRNA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png)
3讨论
PBK最初由Gaudet等[3]从Hela细胞cDNA文库中克隆而得,它可与hDlg(the human homologue of the Drosophila Discs-large)的PDZ2结构域结合。该基因定位于染色体8p21.2,含8个外显子,其cDNA全长1811bp,编码蛋白为包含322个氨基酸的丝-苏氨酸激酶,主要通过激活MAPK信号通路中p38、ERK、JNK促进肿瘤细胞生长,从而调控细胞DNA的损伤修复[4]。Hayashi等[7]报道,6种人胶质瘤细胞系中均有PBK mRNA和蛋白的表达;当细胞处于有丝分裂活跃期时,部分PBK会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Joel等[8]敲除PBK基因,可抑制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生长和瘤球的形成,并伴随大量的细胞凋亡;用PBK抑制剂HITOPK-032抑制其蛋白的功能,会导致小鼠皮下的胶质母细胞瘤生长减缓,提示PBK在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PBK在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PBK高表达患者其预后更差,提示PBK可能与胶质瘤的恶性进展有关。随后,我们通过RT-PCR法进行检测,胶质瘤中PBK mRNA的阳性率高达75.6%,而在正常脑组织中不表达,提示它是一个颇有应用前景的肿瘤抗原。统计分析显示PBK mRNA的表达与胶质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无关,今后仍需扩大样本例数进行深入研究。为全面客观地评价PBK作为胶质瘤分子靶点的价值,下一步有必要了解其相关蛋白水平及其作用的分子机制,为阐明PBK应用于胶质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LWIN Z, MACFADDEN D, AL-ZAHRANI A, et al. Glioblastoma management in the temozolomide era: have we improved outcome? [J]. Journal of neuro-oncology, 2013, 115(2): 303-10.
[2] COHEN M H, SHEN Y L, KEEGAN P, et al. FDA drug approval summary: bevacizumab (Avastin) as treatment of recurrent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J]. The oncologist, 2009, 14(11): 1131-8.
[3] GAUDET S, BRANTON D, LUE R A. Characterization of PDZ-binding kinase, a mitotic kinase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0, 97(10): 5167-72.
[4] 曾晨曦, 袁萍, 孙军. 抗肿瘤药物:PBK/TOP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J]. 生命的化学, 2018, 38(01): 150-5.
[5] SUN Y P, ZHENG Y H, LIU W J, et al. Synovium fragment-derived cells exhibit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of dissociated multipotent cells in synovial fluid of the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J]. PloS one, 2014, 9(7): e101896.
[6] ISHIKAWA C, SENBA M, MORI N. Mitotic kinase PBK/TOPK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ncology, 2018, 53(2): 801-14.
[7] HAYASHI T, HAYAKAWA Y, KOH M, et al. Impact of a novel biomarker, T-LAK cell-originating protein kinase (TOPK) expression on outcome in malignant glioma [J]. Neuropath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Japanese Society of Neuropathology, 2018, 38(2): 144-53.
[8] JOEL M, MUGHAL A A, GRIEG Z, et al. Targeting PBK/TOPK decreases growth and survival of glioma initiating cells in vitro and attenuates tumor growth in vivo [J]. Molecular cancer, 2015, 14(121).
作者简介:肖源(1995-),女,汉族,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肿瘤分子生物学。
通讯作者:罗彬,E-mail: glbinbin2002@yahoo.com。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KY2015LX063、2018KY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