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固定棒治疗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4期   作者:李峰 王安
[导读] 探讨可吸收固定棒治疗桡骨小头MassonⅡ型骨折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可吸收固定棒治疗桡骨小头MassonⅡ型骨折疗效。方法:13 例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病人采用可吸收固定棒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肘关节的活动度、肌力、稳定度和疼痛的情况以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判定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全部得到随访,按照 Broberg 和 Moyyey 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 7 例,良 4 例,可 2 例;无一例出现桡神经损伤。结论:可吸收固定棒治疗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可吸收固定棒;手术治疗;桡骨小头MassonⅡ型骨折
         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传统手术方法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加压钢板内固定。但存在手术创伤大,固定不可靠等缺点,并有钉眼感染,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可吸收固定棒的生理特性及在人体中的代谢进程符合人体正常的生理过程,是治疗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的特殊内固定材料。具有损伤小,复位优良,固定可靠的优点,可允许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感染机会,并发症少。我院自 2015 年开始应用可吸收固定棒内固定治疗了13 例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可吸收固定棒治疗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13 例,男性 8 例,女性 5 例;左侧 4 例,右侧 9 例;致伤原因:跌落伤 11 例,交通事故伤 2 例。肘关节正侧位片均为 MasonⅡ型骨折,合并骨骺分离 3 例(小儿 6~9 岁)。
1.2 手术方法
         臂丛麻醉后止血带下手术,取肘关节外侧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由肘肌及尺侧腕伸肌间隙进入,切开环状韧带,暴露桡骨头骨折块,清除积血及骨折处碎骨屑,予以骨折解剖复位,先用布巾钳或克氏针临时固定,选用 2.0mm可吸收固定棒,用 2.0mm 钻头于桡骨小头凹状关节面近边缘处,指向桡骨中轴线,向远端斜行钻孔,深度超过骨折线 2cm,测深后用推进器推入等长可吸收固定棒,固定棒尾端略低于关节面 1mm;用相同方法在对侧打入第二根固定棒。检查骨折固定可靠,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自如后闭合伤口。术后前臂悬吊 6-8周,24 小时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2 结 果
         根据患者肘关节的活动度、肌力、稳定度和疼痛的情况,按照 Broberg 和Morrey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其中肘关节活动度的评分方法如下:肘关节屈伸评分=0.2×肘关节屈伸弧,满分 27 分;旋前评分=0.1×旋前角度,满分 6 分;旋后评分=0.1×旋后角度,满分 7 分。此处屈伸弧的极限定义为 135°,旋前弧的定义为 60°,旋后弧的定义为 70°。其余评分方法见下表。满分为 100分,95-100 为优,80-94 为良,60-79 为可,0-59 为差。



         13 例病人得到随访,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2.5 月,骨折愈合,无桡骨头缺血坏死、切口感染及骨化性肌炎发生。按照 Broberg 和 Moyyey 的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 7 例,良 4 例,可 2 例;无一例出现桡神经损伤,功能可以的 2 例病例为骨折愈合不良,外固定时间较长。
3 讨 论
         3.1 桡骨小头骨折是肘部外伤中较为常见的关节内骨折。其受伤的机理往往是在跌倒时,上肢处于外展、肘关节处于伸直位时手掌着地,由于提携角的影响,使肘关节处于强大的外翻应力,致使肱骨头撞击桡骨头而致其骨折[1]。桡骨小头骨折是关节内骨折,如果有移位,理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解剖位置,早期活动,以恢复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功能[2]。在桡骨小头骨折处理方面也存在着较多的争议,但目前在桡骨小头粉碎性骨折的问题的研究方面,更多的观点支持保留桡骨小头对于维持肱桡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2 根据桡骨小头骨折的情况与移位程度将骨折可以分为 MasonI~IV 型,如果桡骨小头的骨折没有移位(MasonI 型),采用短时间的制动与早期功能操练的方法常常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疗效。对于有移位的桡骨小头骨折(MasonII 型),采用目前一些经过改良的特殊的器械可以使骨折切开复位与内固定(ORIF)得以实现,并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Boulas 与 Morrey 对于 4 种方法治疗桡骨小头骨折的 36 例病人进行了评估,4 种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切除、硅橡胶假体置换与非手术治疗方法。临床监测方法包括肘关节活动度、稳定性、疼痛与日常功能,也对骨折的类型(Mason)与退行性改变进行研究。进一步的检测还包括肘关节屈曲、伸直,旋前、旋后与手部的握持功能。ORIF 的病人获得了最好的临床效果与最小的影像学改变。所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取 ORIF 的方法处理桡骨小头骨折的病人。


         3.3 可吸收固定棒的特点 可吸收内固定物是荷兰 Rokkanen 首次应用于骨科临床,其生物学特点如下:(1)在人体内有足够的抗弯强度和剪切强度;(2)置入人体内 24~48h 开始膨胀,增强内固定物和骨质之间的牢固性;(3)生物相容性好,降解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毒副作用;(4)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在人体内机械强度缓慢降低 ,强度保持时间 30~60 天,能够满足骨折的初始愈合要求,将机械固定逐渐转化为生物学固定;(5)无需象金属内固定物再次手术取出,无局部金属异物反应造成的不适及疼痛,减轻患者精神及肉体上的负担;(6)具有一定弹性模量,允许微小活动,并避免金属内固定物带来的“应力遮挡”效应,有利于骨痂生长和骨折愈合。可吸收棒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减少了感染机会;可在体内降解吸收,无毒性反应,手术操作简便,又避免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给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3.4 内固定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1)术中关节处骨折要解剖复位;(2)钻孔方向要准确,技术要求熟练,要避免多次钻孔。可吸收棒长短合适,棒尾低于关节面约 1mm,要保证关节面光滑,以利于关节早期活动,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3)术后可不用石膏固定,仅行前臂悬吊患肘 2~4 周,并根据骨折固定情况进行早活动,晚负重的功能锻炼,由于可吸收棒无明显抗旋转作用,因此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应禁止行前臂旋转运动,避免骨折再移位。 总之,可吸收固定棒对桡骨小头 MassonⅡ型骨折是较理想的内固定物,具有组织相容性好,可被完全分解吸收,无需再次手术取出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杨路德,刘明轩,胡善友,等. MasonII 型桡骨小头骨折三种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 05:20.
[2] 肖鹏,朱旭. 应用可吸收棒治疗桡骨小头骨折(MasonII 型)远期疗效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 06: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