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血压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4期   作者:毛高伟
[导读] 随着国家经济稳定增长,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稳定增长,人们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其饮食模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习惯也有所改变,导致高血压疾病发病率不断提升。该疾病属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病程长,不能够根治,需要患者长期服用药物,会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其正常工作与生活。为了有效治疗高血压疾病,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症状,高血压疾病相关研究者为其建立了多种高血压实验动物模型,具体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基因相关模型与非基因相关性模型。而基因相关模型又被分为遗传性高血压模型、基因工程高血压动物模型,非基因相关性模型包括环境诱导高血压动物模型、手术性高血压动物模型以及药物性高血压动物模型。本次研究对高血压基因相关模型、非基因相关性模型进行分析,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关键词:高血压;实验动物模型;研究
一、基因相关模型
(一)遗传性高血压模型
         遗传性高血压模型主要依据人类实际遗传特征建立,比较常用的试验对象为高血压大鼠。成年的高血压大鼠的血压水平在200mmHg左右,试验前期病理性紊乱状况不够明显,试验后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高血压靶向损害,与人类原发性高血压具有较高相似性。不过,高血压大鼠在实际研究中缺乏完善的对照机制,研究中比较常用的Wistar大鼠与高血压大鼠遗传具有较高差异度,进而对高血压大鼠研究带来一定限制[1]。
(二)基因工程高血压动物模型
         基因工程高血压动物又被称为人为改造动物,主要是指对参与研究动物的基因通过某种手段进行改造。其基因工程高血压动物被分为转基因与基因敲除动物模型。转基因常用的研究对象为小鼠,小鼠与人机体中的血管紧张素、肾上腺素具有较高相似性,转基因小鼠通过研究后,小鼠血压出现不同程度升高。除此之外,如果将研究的小鼠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进行敲除,血压检测显示小鼠血压出现不同程度降低,由此表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对高血压发病具有至关重要作用[2]。另外,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光传感因子基因在应激性高血压进展中具有一定作用,研究表现为小鼠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敲除后血压出现不同程度升高,并且周围交感神经出现兴奋性改变,由此也可将其作为应激性高血压的治疗点。并且该类研究模型可以选择性进行对比研究,绵羊、奶牛均可作为研究对照对象,重点研究点为高血压发病机制。不过,该种研究方式对技术要求较高,进而导致高血压基因大鼠模型制备成功的案例较少。


二、非基因相关性模型
(一)环境诱导高血压动物模型
          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疾病具有至关重要影响,可以将同种动物放置于不同环境下,通过环境作用诱导产生高血压。该环境诱导高血压动物模型又被分为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与饮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其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主要是指对参与研究的动物进行足底点击、脑部声音刺激,对交感神经、血管紧张素系统进行刺激,最终使血压出现不同程度升高。饮食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建立主要是指对参与研究的动物喂食特殊性食物[3]。比如,在参与研究犬类正常饮食中放入适量猪油、羊油等物质,需要犬类连续服用1~1.5个月,随后对其血浆肾素活性、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进行监测,最终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犬会出现血压升高,并伴有高血脂、高血糖等症状出现。若在实验鼠喂养食物中加入一定量果糖,也可使其血压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不过,该种饮食建模方式研究周期较长,如果停止特殊食物的摄入,血压会随之降低。
(二)手术性高血压动物模型
          手术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又被分为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与神经源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其中肾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分别由肾血管性模型、肾实质性高血压模型组成。其肾血管性模型主要是对肾动脉钳夹,该种实验方式主要适用于大型动物,具有较高研究价值,还可将其运用到房颤疾病研究中。而肾实质性高血压模型主要是指对实验动物肾脏行切除术,并对其食物进行调整,增加水、食用盐的摄入,最终诱导实验动物血压升高,该种实验模式对动物肾脏各项功能会造成不同程度损伤,并且血压升高幅度低。神经源性高血压主要是指对参与研究的动物行搏动性刺激,使其血浆肾素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升高,最终促使血压升高。不过,该种研究模型研究成本较高,对实验动物、饲养环境具有特殊性要求。
结束语:根据上文所述可知,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具有较高特异性。而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高血压的特质,具体动物研究模型包括基因相关模型与非基因相关性模型,可以进而有效分析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发症预防措施,对高血压临床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原庆丹,沈小梅. 血压变异指标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风险相关性研究新进展[J/OL]. 中国全科医学:1-6[2020-05-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222.R.20190613.1724.042.html.
[2]王明珠,符德玉. 基于SIRT1/PGC-1α/线粒体轴探讨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机制的研究进展[J/OL]. 中华中医药学刊:1-14[2020-05-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546.r.20190814.1528.069.html.
[3]杨荣,廖晓阳,李志超. 互联网远程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影响的研究进展[J/OL]. 中国全科医学:1-6[2020-05-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222.R.20191128.1012.026.html.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