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方法与煎取量间关系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0/6/12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0年4期   作者:戴雪荣
[导读] 中医作为我国的国粹,中药是其倚重之一
        【摘要】中医作为我国的国粹,中药是其倚重之一。中药的煎煮质量关乎整个临床治疗疗效,而目前对于煎煮方法与煎取量之间的关系研究仍不甚明朗,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中药的疗效,特意设计实验探究中药煎煮方法与煎取量间关系。
         【关键词】中药;煎煮方法;煎取量
          唐皮日休《祝疟疠文》曾这样记载:“病于人者,上则汤剂,次则矿艾,愈矣。”这说明中药汤剂具有很好的疗效(1)。中药材一般需要经过煎煮或者浸泡去渣取汁后制成汤剂,以口服为主。中药汤剂的煎煮看上去很平常,但要想煎好一剂中药则需积攒大量的经验(2)。本文探究了煎煮方法与煎取量间的关系,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中药的疗效,供同行参考。现汇报如下:
1.中药汤剂煎煮的方法
1.1 浸泡时间
         在煎煮前加冷水浸泡10~15min,使药材组织润湿浸透,以利于有效成分的溶解和浸出。
1.2 加水量
         药物在煎煮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清水,加水量根据药材的质地以及煎煮时间来确定,一般加水至超过药物表面3~5cm为宜。
1.3 火候
         煎药热源与浸出效率及煎液质量有关。沿用直火煎煮法,沸前用大火,沸后改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使其减慢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
1.4 煎煮时间
         药液煮沸后开始计时并持续至终止,这一段时间即为煎煮时间。每种药草的煎药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应按照药材成分的质地、性质、药量的多少,以及所使用的煎煮工艺和设备等进行适当的调整。待制备完成后,趁热对其进行过滤(3)。
1.5煎取量
         成年人的煎取量为120-200mL,而小儿的煎取量为30-50mL。为探究煎煮方法与煎取量之间的联系,得出有效的量化标准,因此进行本次研究。
2.煎煮方法与煎取量之间的关系
2.1 国内学者在研究过程发现煎煮中药时加水量的计算公式,即:加水量=药量×吸水量+药液获得量+煎煮时间×蒸发量(4)。
         而吸水量的计算公式为:吸水量=加水量-倒出量;
蒸发量的计算公式为:蒸发量=(加水量-煮沸一段时间后的水量)÷煮沸时间
2.2 有研究表明,按照吸蓄量、蒸发量,找到药量、加水量、煎煮时间及煎取量之间的一些关系,即首煎加水量(mL)=吸蓄量(mL/g)×药量(g)+蒸发量(mL)×煎煮时间(分)+预期煎煮量(mL)。根据公式算出理论煎取量。
3.实验
         为了探究上述公式是否成立,特进行以下实验比较实际煎取量和理论煎取量之间的差异,若P值<0.05,即存在统计学意义。
3.1实验方法
3.1.1吸蓄量的测定
         从茎叶花、根茎、子实果皮、支干皮藤、石介皮甲中各选取三种种药材进行测试,药材重量均为10g,将药材分别放置于100mL清水中浸泡12小时,然后将水全部倒入量筒中,直至不滴为止,读取量筒水中体积,计算出吸蓄量,其公式为:吸蓄量=(加水量-倒出量)÷药重。具体结果见下表1。
表1 各药材吸蓄量的测定

 
3.1.2蒸发量的测定
蒸发量指的是在中药煎煮开锅过程中,在大火(武火)或者小火(文火)的情况下,在单位时间内水分蒸发的数量。
将上面浸泡过的药渣相互掺匀后,使用太平称取分装成5组,分别将5组药材放置于专用的煎药砂锅中,调整火候分别进行煎煮。文火的状态需要保证锅内是小翻花,并且8分钟搅拌一次;而武火的状态是需要保证锅内都是大翻花,4分钟搅拌一次。搅拌20秒钟。待煎煮结束后将药液倒出,当在一分钟内滴出的液体少于10滴为止,用量筒读出倒出来的液体体积。按照上述公式计算出不同火候下的蒸发量,取平均值,得出文火的蒸发量为9,武火的蒸发量为19。
3.1.3加水量、煎煮时间与煎取量之间关系的随机验证
从本院档案室中随意选出门诊开具的8剂处方,使用戮子称称取处方所需药量,按照公式计算出加水量,浸泡1小时后进行煎煮。得到实际煎取量,并计算出理论煎取量。
3.2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x±s)表示计量数据,组间对比t检验,用[n(%)]表示计数数据,组间对比率x2检验,P<0.05表示有差异统计意义。
3.3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理论的煎取量和实际煎取量之间的比较,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理论煎取量与实践煎取量之间的比较
   
通过对比,理论煎取量和实际煎取量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理论计算出来的煎取量与实际煎取量差异很小,理论煎取量具有参考意义。
4.小结
    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底蕴丰富,但中药的疗效如何,很大程度受煎煮效果的牵制,中药可以重复煎煮,至少应煎2次(5)。且流传下来很多宝贵的经验,譬如说未沸前用多用武火,沸后用文火慢煎等。药液中的一些酶,会受到空气、时间、温度以及微生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可能发生分解,从而致使药效丧失。因此,中药隔夜后,建议不要服用(6)。中药的煎煮方法使用正确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有效煎取量,进而会影响疗效。在以往的中药文献对中药的煎煮火候、煎取量、煎煮时间等具体存在的关系记载较少。虽然当前部分中医院对于不同的中药剂均会做出相应的要求,但因为煎煮中的诸多因素,也显得惨白无力。若不将煎煮方法与煎取量之间的关系研究清楚,那么对中药的发展和继承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8)。本次实验根据之前的一些研究理论,对煎煮方法与煎取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和论证,发现理论计算值与实际煎取量之间的误差相对较小,P值>0.05,不存在统计意义的差异,说明通过公式计算出来的理论煎取量具有参考意义,因此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荣淑玉.对提高中药煎剂质量的探讨[J].中国药房,1997,(8):14 2.
(2)周左林.中药汤剂制备的现状和改革[J].中国药房,1997,(8):14 4.
(3)蒋忠妙,陈坚波,张孟炎.中药煎煮忌铁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7):452.
(4)薛锦.中药煎煮方法[J].光明中医,2014,29(12):2675-2676.
(5)孙彩华,钱松洋.中药汤剂的煎煮方法[J].传统医药,2007,16(20):58-59.
(6)陈平亚.中药煎煮方法与煎取量间的关系[J]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7):496-4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