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进行改革,而单元主题阅读的出现就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体现。虽然是一种全新的改革,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单元主题阅读依旧是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主,不过增加了课外知识的结合,让小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特点与习惯,在学习时进行相应取舍。这种阅读方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阅读能力,从而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久而久之,还能提高学生语文方面的专业素养。该篇文章通过结合单元主题阅读教学谈对现代语文学习质量的提高而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模式;思考
单元主题阅读顾名思义,是将阅读进行单元划分来进行学习,而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就符合这种阅读模式。单元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发挥很大优势,老师们可以在这方面多加探讨并熟练的运用到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1 探寻教材文章内涵
传统的语文教学,都是整合式的学习,学习内容过于泛化,学生无法抓到学习的重点,而单元式由于主题鲜明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以课本教学为主,单元阅读虽然可以提高学习质量,但仍是以课本内容为背景,因此,老师只有将课本知识研究透彻后,辅以单元阅读学习,才能彻底将单元阅读发挥到最大效果。那么如何进行单元阅读学习呢?教师应该先了解书本内容,在根据每个单元独特鲜明的主题进行划分编排,明确单元的学习重点,最后将每个单元串合在一起进行整本书内容的学习。举一个小例子来介绍如何进行单元阅读学习,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中,第一单元所讲内容是以大自然为背景,那么该单元的主题就应该定位在‘感受自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文章内容的基础,应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投身在自然的环境中,以此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2 寻找教学新流程
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有类似于单元阅读学习的方式,比如有些老师会进行单篇内容的讲述,将一篇内容逐句逐段的讲解,对于每个句子所用的修饰方法、辞藻的运用进行赏析。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讲的足够细致,但是压抑了学生们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下去,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新型的单元阅读学习应该以此为鉴,寻找一个新的教学流程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1 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学习的关键在于阅读,阅读能力的高低反应了学习效果的好坏。
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出他们对阅读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将一些新鲜有趣的事物与知识点进行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入手:①旧知激趣。就是将旧知识结合新知识,让它成为一个崭新的有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②多媒体教学。现在的教学方式很流行多媒体,如果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多媒体,利用科技的力量,给学生呈现出具体化的场景,让他们不止学习文字还可以有画面的体验,一定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
2.2 形成整体感知
单元学习虽然是针对一个主题的局部化学习,但是仍然不能脱离课本主题,因此,在每单元学习前,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所学内容的主题与整本书内容的关联,可以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导读,进行有目标的学习。接下来,学生可以自主预习,如果遇到有难度不会的句子或者不理解该句的用法可以向老师提问,或者也可以建立一个学习小组和周围同学一起进行阅读学习。
2.3 突出重难点
在进行单元阅读时,你会发现一个单元由多篇同种类型的文章构成,虽然每篇文章主题相同、类型相同,但还是有不同的侧重点,这些不同侧重点就是这些文章的重难点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着重理解阅读的部分。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针对这些文章进行针对性的对比阅读,引领学生分析并理解这些内容。比如,在上面举例中的‘感受自然’单元中,该单元由四篇文章组成,根据所描述的侧重点,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两篇文章,第一组是《山中访友》和《草虫的村落》,第二组是《山雨》和《索溪峪的野》。在第一组中,两篇文章都在描述山中景象,但是对于山中景象是怎么描写的,描写的角度都是不同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阅读,能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文章所讲内容。除了对比阅读,老师还可以在课外找出类似的文章,与本单元内容一同学习,可以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到一些词汇或者修饰的用法,增加学生的文章拓展面。
3 结语
总的来说,语文教材有多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都是独立存在,围绕着独特的主题进行阐述。但很多老师对于单元主题不够重视,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不佳。因此,老师应该重视单元主题阅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以下对单元阅读学习进行了主要探讨。
参考文献
[1]马小亮.小学语文单元主题阅读教学的探究与思考[J].名师在线,2020(10):21-22.
[2]郑美樱. 小学高段语文单元主题阅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3]李晓耘.小学语文高年级单元主题整合的阅读教学实践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