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如其来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的战争打的人们措手不及,疫情的爆发打破了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疫情的到来对教育行业来讲是重磅一击。大中小院校开学时间无法确定,停学不停课的相关政策要求也陆续开展,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采用了线上教育,线上教学成为了当下最重要的教学途径。录播平台、直播平台等各大平台蜂拥而上,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极高,随之而来的也是线上教学面对的问题,就疫情背景下小学语文线上教学中网络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进行如下探讨。
关键词:疫情;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网络资源
引言:
快节奏的时代加上信息技术的引入,教学模式也在日新月异随之变换,推广信息技术合理运用网络资源也加入了教学的行列里。为了更好的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进行对接融合,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出网络资源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完善的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强大的网络资源功能作为教学的辅助途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网络资源的整合发展。
一、疫情背景下小学语文线上教学的现状
线上平台学习通过电视、平板、手机等电子设备,不能长时间专注于听课状态,并且作为教师也是一种突然的转变,有很多教师本身还不能很快的适应,在线上教课与传统授课模式不能巧妙的拿捏到位,对教师也是一次挑战,一边适应一边教学指导。教师在线上授课会有很大的局限性,教师在线上教学不能直观的了解到学生的行为和学习进度和学习状态,达不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能及时的提醒纠正,对学生们失去了深入了解。教师只能一直不断的讲解与课堂教学的课堂氛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性。
二、正确认识网络资源的运用及掌握技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足不出户都可以观闻天下事,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到各种信息,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传播速度之快已离不开我们的生活。凡是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不利的一面了,网络游戏、网络暴力都是负面能量,严重的情况下将会走向犯罪的道路。疫情期间线上授课炙手可热,传递给学生正面能量,教育学生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和自律性。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对自己有帮助,可以带动让自己进步的。网络资源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帮助学生认识到网络学习的重要性,线上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不能熟练的掌握网络学习的方式就无法跟进当下的脚步,融合不到大团队里来,也意味着思想的固化没有发展的前景。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网络知识的要点,是非两面可以举案例有效帮助学生明确指出该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网络,网络带来的优势以及危害。
严格要求自己远离危害性网络资源,合理运用网络资源来拓展自我的知识领域。
三、网络资源的整合有效提高小学语文线上教学质量
教学的关键乃是课堂氛围,而网络资源则可满足这一关键点,提高教学质量的起源在于活跃的课堂气氛,网络资源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教师需有效的整合网络资源,为了更好的小学语文线上教学做铺垫,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教师首先要具备创造力,有自己的主观思想开启独具特色的课程,根据教师自己的教学习惯、教学形式与网络资源相融合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播放视频、音乐、图片等与课程相结合的资源信息,让线上教学更有吸引力整堂课听下来很丰盈不空洞,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热情。有效的整合并且可以恰到好处的合理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最大发挥它的效力。
语文的关键在于阅读和理解能力,小学语文通过线上教学与课堂反差很大,小学生的自律性差缺少耐心,在课堂中语文是需要笔记,教师需要板书抄写,线上就不一样了告别了这些相关因素,教师可以改用PPT的形式,抓住本堂课程的重点难点,贴近生活利用视频、图片等手段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并且落实到实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方法,举一反三挖掘学生的潜能。浓厚的兴趣贯穿了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最终体现出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热情动力。
四、结论
针对小学生而言年龄偏小自律性差,认知水平偏低需要家长和教师一起努力配合,教师不断丰富课堂内容,家长监督指导小学生的执行力。双向指导提高小学生正确认识网络,提高小学生快速接收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只有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教师需要有意识的挖掘小学生的兴趣点,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兴趣的课堂会给小学生制造压抑沉重的学习氛围,对讲课的内容也枯燥乏味,增加学生的思想负担厌恶学习。通过网络远程授课来进行学习,家长提前引导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缩减时间减少浪费,提高网络资源整合的实效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英剑.疫情防控时期的线上教学:问题、对策与反思[J].当代外语研究,2020(01):9-13+25.
[2]周蔚,章淑君,周冠伟.关注有效性:网络资源利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06):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