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兴趣是在学生真正喜爱某件事情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这种情感会促使学生进行探究事物,并能够一直保持下去。语文学科的学习也是如此,学生在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有了兴趣之后,才会进行主动地探索知识,在课堂中变被动接受课堂知识为主动学习。实际上,由于大多数的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往往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讲解过程,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制约了课堂中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导致课堂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不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兴趣;构建和谐关系;丰富教学方法;拓展课外读物
课堂中教师积极有趣的课堂授课方式往往能够更加容易激起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能够有兴趣进行听课。课堂中,实际授课的时间很短,小学生又比较活泼爱动,教师在课堂中不可能每一分钟都盯着学生,让他们不开小差,往往教师更愿意借助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了课堂中维持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时间,而且还能够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听课效率。但是,教师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做才能够让学生保持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好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让学生对语文教学课堂产生好感,从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是课堂的主体,与学生的实际交流较少,只是单项的传授知识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参与的兴趣。教师一味地灌输知识只会使得学生越来越讨厌语文教学课堂。教师需要改变这种情况,在课堂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教师的互动会让学生感到舒适,进而进行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授《精卫填海》这一课时,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会让学生在课前自己预习,并且我会给学生布置一个预习任务:这篇文章想要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然后给学生十五分钟的时间,可以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在讲课过程中我会不时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大概了解一下学生的预习效果。在我教完课文之后,再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好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有了互动,缓解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因此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中也有了更好的体验。
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
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活跃性,会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毕竟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课堂中能够激起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需要积极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还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水平,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堂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保持对课堂学习的新鲜感。同时,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从而更加愿意参与到其中。
例如,在讲解《观潮》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问学生有没有看过涨潮呢?这样会激起学生的课堂听课兴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可以准备有关观潮的视频,给学生播放,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课堂氛围中。学生观看过之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描写观潮的细节性句子,学生能够很认真地进行预习。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结果进行提问,让学生一直保持在听课的状态。课堂中以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可以使得课堂教学内容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
三、拓展文学课外读物
语文教学的外延很广,课本中只是罗列了一些学生所必须需要进行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因此仅凭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一些课文或者是古诗都有一定的背景知识,教师除了在课堂中给学生扩展课外知识以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所需,给学生推荐所要完成的读物,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还能够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在读书中感受到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蝙蝠和雷达》这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思考蝙蝠的模样,学生在进行思考过程中,教师打开多媒体,呈现蝙蝠的图像,学生在了解过之后,教师开始给学生讲解蝙蝠的特点以及习性,阐述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之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需要多阅读科普类型的书籍,这样可以使得学生了解到更多有趣的科学型事物,拓展学生的视野,积累知识,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在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重要的,况且小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大好时机,教师需要抓住这一时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对于教师来说,更需要不断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对待课堂教学方法,做到认真研究,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而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认真学习,达到更高水平的课堂学习效果。同时,教师也需要把握好兴趣教学的方向,适当进行拓展知识,让学生真正掌握实际的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尹红.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1)
[2]刘光.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