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几点做法 陈玉娟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未来教育家》2020年第04期   作者:陈玉娟
[导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石桥镇湾岛逸夫小学     543100
      摘要:小学数学“自主式”学习,通过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动手动脑习惯,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式学习、主体意识、自主探索、大胆猜想、

      新理念课程中的数学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一般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不是同步的,不是一刀切。要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小学数学“自主式”学习,通过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动手动脑习惯,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意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主体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像一个小“数学家”一样自己去研究、去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重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当学生对某种感兴趣的事物产生疑问并急于了解其中的奥秘时,教师不能简单地把自己知道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令他们得到暂时的满足,而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积极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去大胆地“再创造”数学。
   例如:教师在教学完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的运算规律之后,请学生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总结收获。其中,有学生提出:既然加法、减法、乘法都有相应的运算定律或规律,想必除法也不会例外吧!对此,教师给予赞赏性的肯定,索性取消了进行练习课的打算,改为要求学生自主探索“除法的运算规律”。一开始,教师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切入思考的依据——例题:“商店卖出5箱热水瓶。每箱12个,共收入840元。每个热水瓶售价多少元?(用两种方法解答)”在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出谋划策,讨论接下来该怎样去发现并掌握“除法的运算规律”,学生借鉴先前学习运算定律的方法,决定分三步走:建立猜想——举例验证——出题应用。


于是,学生们在小组中一步一步展开了自主学习,最后如愿以偿,发现并掌握了“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一条运算规律,可谓事半功倍。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了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始终循着自己的思考在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深刻地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他们经过自主探索,“再创造”了数学知识,其成功后的喜悦定然也能激励他们再去“再创造”新的数学知识。相信,这些乐于自主探索的孩子,成功会越来越多,认识会越来越深。
      三、鼓励大胆猜想
  牛顿曾经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在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发现的科学知识都是凭自己的直觉,提出各种的猜想,然后加以证明,最终发现了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在教学中要提倡学生猜想,给学生提供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的机会。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的性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商不变性质的定义,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与1÷2相等的算式有哪些?先生举例1÷2=2÷4=3÷6…。根据学生举出的例子启发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1÷2=2÷4=3÷6改为用分数来表示。引导学生联想:“商不变”的性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猜测分数可能有什么的性质?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最好是通过检验来证实”。于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来验证,通过学生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学生自己检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其实,不管学生用什么样的方法验证,也不管验证的是否合理。教师就是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
      四、加强意志能力的培养,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经常对学生在学习上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是学习数学本身的需要,学习数学离不开良好个性品质的参与,要求学生付出艰辛的劳动,对解决问题有顽强的意志力。现代数学课堂教学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自主探索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使他们真正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并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发现并主动获取知识,菜能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素质。我相信,只要老师深钻细挖教材,坚持改革,在教学中给与学生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将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数学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应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