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6/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3期   作者:李筱燕
[导读] 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展开探讨

         摘 要:为了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展开探讨,分析语文素养的内容,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渗透生本理念、创建语文教学情境、拓宽语文教学途径、完善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四点针对性建议,加强学生语文学习自主性,为今后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语文素养;教学评价
                   一、 语文素养内容
         (一)向学生传递语文信息
         语文素养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修养,也是学生语文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体现。换而言之,语文素养即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而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语文学习情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学习习惯等进行的综合评价,具有综合性特点。学生形成语文素养,需要具备主动获取语文信息、掌握语文知识的运用方法等能力,通过教师传递的信息实现情感的升华。
         (二)形成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形成的所有意识必须由观念支配,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根据课堂上教师讲解的语文知识,学生会形成不同的反应,提高信息敏锐度,有利于高效掌握语文信息,深入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端正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素养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有待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中,个别教师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过于关注学生的成绩,素质培养没有在课堂上得到过多的体现。这样一来,课堂教学期间包括创建的教学情境都与新课改要求存在出入,一方面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体验,另一方面也限制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二)教学方式有待完善
         实际开展语文教学时,教师多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无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单调,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在学生内心形成厌学心理。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别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语文知识,有时会采用硬性灌输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被动,不利于主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第二,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时有时会采用固定模板,长此以往学生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学习水平的提高。
         (三)教学途径有待拓展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还是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内容传输写作技巧等,所以课堂是教学的主要载体。但是在教学改革背景下,这种单一的教学途径不满足素质教学要求,还限制了学生学习空间。语文学科涉及范围比较广,其中也包括大量有价值的内涵与信息要素。如果教师只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加以讲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拓宽教学途径。
         (四)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非常重要,但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学评价模式需要完善,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暴露出一些不足,并且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如果在评价时过于关注学习成绩,反而忽视了学习的体验与过程,会导致最终评价结果不全面的问题。所以,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积极创新教学观念与方法,将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作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


         三、 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建议
         (一)渗透生本理念
         为了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要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创新。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优化教学方案,在教学中渗透生本理念,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学在课堂上的关系需要准确定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上,自己则作为辅导者与引导者,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语文教学期间,教师还需要创建语文教学环境,参考学生语文学习需求,课堂上与学生积极互动,创建活跃的课堂氛围。
         以人教版三年级《司马光》一课为例,教师组织这一课教学时,要先制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案,提前让学生预习这一课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展示预习的成果,小组之间共同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通过这种模式可以主动形成自主预习的习惯。此外,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分角色朗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切身体会教材中的情感,掌握这篇课文的情感价值与中心思想,在生本理念的基础上提高语文素养。
         (二)创建语文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也起到启发学生思想的作用。为了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定式思维的问题,教师在创新教学方法时,将情境教学法作为重点,结合学生语文学习需求创建教学情境。在教师创建的情境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教材內容,并且展开联想,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同时,教师创建语文教学情境时,还有效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确定语文教学主题方向,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活动中。在语文课堂情境下,体会到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形成创新思维。
         以人教版三年级《女娲补天》一课为例,教师针对这一神话题材组织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女娲补天”题材的影视剧,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优势创建教学情境。随后再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这一深化故事中隐藏的情感。在该情境下学生按照自身对课文的理解,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其他同学展开分析,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另外,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析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体会女娲急他人之所急、救民于水火的精神。最后,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下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回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真正感悟到女娲勇敢与乐于助人的精神,通过传统深化故事切身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想象力,一方面可以提升语文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要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途径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培养语文情感价值观,形成自主学习习惯,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春玲.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探析[J/OL].学周刊,2020(3):52.
         [2]张炳玉.激发学生阅讀潜能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小学语文“五层”阅读教学模式实验探究[J].学周刊,2020(3):129.
         [3]李雅翡.巧用统编教材,培养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66-167.
         [4]沈雪珺.基于部编教材培养低段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75-176.
         [5]尹寿虎.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J].名师在线,2019(34):32-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