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44090219841001XXXX
摘要:作为村镇污水治理中重要的一环,污水的收集越来越受重视,它关系到污水收集量、污水厂进水浓度、施工安全等等方面,它是污水治理效果中最直观的表现。
关键词:村镇;污水;管网
一、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
在全国范围内,随着污水治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污水治理项目逐渐覆盖到偏远的村镇。由于村镇具有其特殊性,如房屋分布缺乏统一规划、地形地貌多变、社会复杂等等因素,导致村镇的污水收集率一直较低,管网多以截流式为主,进厂的污水量偏少、浓度低,整体效果不甚理想。
二、村镇传统的污水收集模式
1、沿路新敷设污水收集管
在村镇地区,较主要的排水方式为明沟或盖板沟排水,沟内污泥淤积,发黑发臭,蚊虫滋生,是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
传统设计中,有条件的前提下,在道路或巷道地下新敷设污水支管,将沿途排出口污水进行收集,现状排水管沟侧作为雨水管,实现彻底的雨污分流。或在局部较窄的巷道,改造原有排水沟渠,变为污水收集管,雨水通过路面流淌的方式排放。
2、截污溢流方式收集污水
当道路或巷道较窄,或地下空间已被占用,没有足够的位置重新敷设污水管网,或即使施工宽度足够,但可能对两侧建筑的安全性造成影响的,考虑在排出口处设截污溢流井收集污水。此种方式优点在于污水收集管网系统较简单,不影响原有的狭窄巷道,可收集到初期雨水;缺点在于雨污分流不够彻底,会收集到较大量的雨水或地下水。
3、沿河截污管方式收集污水
沿河涌或较大的沟渠内侧断面设截污管,收集沿途排出口的污水。该种方式基本可以保证污水收集量,但往往进厂污水浓度较低,管道敷设占据了河道,对河涌行洪造成影响,而且不够美观,关键是对居住区内部的环境改善不大,只是在外部收集了污水,大环境有所改变,但不足以达到改善居住环境的目的。
三、存在问题
传统的污水收收集方式是基于村镇的特点,从适用性、可行性和经济性等角度去考虑管网布局,但也存在一些缺点。
1、污水管网覆盖率低,污水管敷设的原则一般是有条件的情况下将污水支管铺设到户,实现从源头开始的完全雨污分流,若存在困难则通过截流的方式收集污水。实际村镇污水项目中,大部分污水支管无法敷设到户,以截流式合流制存在的方式居多,虽然说明中会提到远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实行完全的雨污分流制,事实上很多地方在很长远的时间内不会具备条件。
2、实际污水收集量普遍偏低,在设计确定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规模时,污水量指标一般参考规范值,相对较高,根据相关资料调研,较多村镇地区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取值为150~200L/天.人,实际上农村的用水量一般在100 L/天.人左右。另外是村镇人口数据统计不够准确,设计多是以户籍人口来计算,平时实际上较多人口外出,常住人口不多。加上污水管网覆盖率低,管道施工质量参差不齐,污水渗漏或积存严重,造成实际的污水收集量偏低,很多农村的人工湿地在后期根本没有污水流入。
3、敷设污水管道施工难度大,村镇普通的特点是房屋分散,通道狭窄,很多镇区由较大的乡村组成,发展成片,地形高低起伏,中间大沟大渠相隔,现状污水直接往低处的农田排放,在未端不形成明显的污染源。
镇中心部分房屋较多是依河而建,甚至有很多骑脚楼,挤占河道,污水直接排放河涌,是污水收集的重难点。
4、居民普通对污水的统一收集处理持怀疑态度,多是不支持不反对,最好不要从其房屋旁边走管,怕影响房屋地基影响风水,不要在家门口有污水检查井,不要只是局部拆除修复周边水泥路面。
四、污水收集系统的优化思考
1、结合国家政策,提出“一厂一策”实施措施。
2019年住建部、生态环境部和发改委联合发文,要求各地区贯彻落实《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其原则是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生活污水直排等热点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多措并举、高效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做好统筹协调,分解落实任务,做好顶层设计,强化系统性;要实事求是,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定出硬目标,全力攻坚。坚持问题导向,以系统提升污水收集效能为重点,优先补齐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管网等设施短板。
村镇污水建设应以政策为导向,根据各地区自身实际情况,彻底摸查分析排水现状,制定每个村镇污水收集处理适合、可行、经济的实施策略,为下一步实施的完全雨污分流提供依据,忌一刀切,可以有不同的污水处理标准,可以有统一收集的方式,也鼓励分散式的处理。
2、在目前传统的污水收集方式基础上,参考其它地区的成功案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新技术,为提高污水管网的覆盖率。如负压式抽排水,可以解决一些管道无法敷设的巷道污水;电控式截污溢流井,可以提高截污井的使用效果;对一些近期无法敷设污水管道的村镇片区,可以考虑对现状排水明沟加铺盖板,既可以加宽用地面积,也可以迅速消除污水从视觉和嗅觉给居民带来的直接影响。
3、以污水管道收集为主要建设内容,增加辅助措施,提高整治效果。如截污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堤岸实现一定的景观效果,特别是一些沿水边建设的房屋,等于为其增加了一小块景观绿化带,更容易得到村民的接受。在污水收集的同时,也应考虑沟渠内垃圾的清理,根据实地调研大数据显示,某些偏远的村镇,少量的污水通过自然慢渗的方式排放,在未端没有明显的污染痕迹,反而是沟渠内散落着很多垃圾和枯枝败叶。居民表示,若是对垃圾进行清理,对居住的环境改善意义更大。
4、改善现状村镇的污水收集的建设模式,目前的建设模式多是PPP、EPC或标准的设计、施工的流程。对于村镇的实际情况,目前在批量打包建设的流行趋势下,设计单位很难有针对性地对某个村落进行设计,一是农村数量庞大,工作量大;二是勘查和物探无法完全提供,实际上很多地区都是对着卫星图来画图;三是污水处理设施的选址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随时有可能调整。思考是否可以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模式,设计单位只是为管网的建设提供一些原则,比如主要排向,管材、连接方式、管径、坡度、埋深、开挖方式、总建安费用等,不严格要求具体的走向和标高,现场调整,完工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关图纸并结算。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要求村民多参与进来,为管网的走向提供意见。
5、加强后期管理。后期管理不能只是一句口号,应严格执行和有相应的资金安排。目前实际上很多地区的管理准则有了,费用也有了,但实际治理效果不太理想。比如不及时清淤、破损的管道不及时修复等等问题。
五、结言
污水的整理是社会公益性的项目,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基础条件,而污水的收集系统又是其中极其重要的部分,其覆盖率、建设质量、管理情况都影响污水的整治效果。
坚持在传统的污水收集系统上,作适当的优化改善提升,更接近整治目标,具有实际意义,且存在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吴军.村镇生活污水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思考.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2011
[2] 广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适用技术指引(修订版),编制单位:广州市污水治理工程管理办公室、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