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管理业务经理
摘要:为了提升景区内景观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所有景点设置的价值性,展开交通组织规划设计是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以宝泉旅游度假区为例,结合该景区现状以及笔者的工作经验,从旅游交通组织规划目标、卡口、交通线路、重要交通工程、景区道路交通、游览路线几方面入手,阐述了景区道路交通组织具体规划设计,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景区交通组织;山地索道;垂直电梯;交通环线组织
引言:近几年,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景区旅游也随之构建起了更为丰富的景区体系。为了突显景区中重要的旅游资源,展开景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是必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规划人员把握景区开发的景点与体验项目,合理利用旅游资源,满足游客不同的游览需求,提升景区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服务的优质性。
一、项目简述
宝泉旅游度假区目前主要开发了小西沟景区,该景区主要以水为特点,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由于整个景区范围较广,因此在交通规划设计上更需要精准设计,点到为止。基于以上,景区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变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以宝泉旅游度假区为例,探究景区道路交通组织规划设计的要点。
二、景区道路交通组织的现状分析
(一)现状情况
目前,宝泉旅游度假区对外交通主要通过 S306 公路与辉县市、焦作市联系。小西沟景区通过宝下公路与沈庄进行联系;大西沟景区、西沟村、秀才村、潭头村、平甸村接通过薄平公路向南与沈庄联系,向北进入山西省界内。
停车设施方面,现状在沈庄薄壁山下开辟出一处平整地作为集中停车场,占地约 11 公顷。目前停车场承载私家车、旅游大巴的停驻以及客流交通转运的功能。小西沟内部有两处停车场,分别位于梁家坪和潭头水库。
景区入口方面,小西沟景区为了避免在高峰时间在景区内部发生拥堵状况,将入口迁至宝泉水库南侧,将交通拥堵主要矛盾点进行了外移。
(二)问题分析
在交通组织方面现状主要有三方面问题。一,景区旅游高峰期的整体交通应对措施缺失,对私家车、旅行社大巴以及景区公交缺乏引导,造成高峰期景区内部的交通拥堵;二,在停车设施方面,虽然有较为充足的用地,但是也存在交通转运流线不畅的问题;三,在停车空间布局方面,景区缺乏弹性设置的考虑,景区交通量峰谷差异很大,仅仅从扩大停车场面积的方面去考虑过于单一。
另外,从整个宝泉旅游度假区的交通组织上来看,由于未来大西沟景区旅游也将对外开放,因此需要将大西沟景区交通与小西沟景区统筹考虑。
三、景区道路交通组织具体规划设计探究
(一)确定旅游交通组织规划目标
总体来说,在本次旅游交通组织规划设计中,引入了精细化交通的发展策略。从组织结构方面,统筹考虑整个旅游度假区的交通组织,规划构建完备的交通体系结构,使得度假区内部能够形成良性循环;从交通方式方面,因地制宜,选择索道、旅游公交等多种交通工具,形成交通工具多元化的交通组织;从运能定量方面,根据交通线路、交通工具运能,综合考虑运速、周转率等交通运营数据,测算各交通线路的理论运能,为度假区的运营管理提供指导。
(二)卡口设计
卡口是景区的出入口,设置购票以及检查设施[1]。在景区卡口设置中,为了保证游客能够顺利进入景区,且满足高峰时期的人员迅速进入,应当结合景区的地理位置、规模以及发展战略完成卡口数量、位置以及规模的设置。在卡口设计中,主要设置了沈庄西侧新大门和潭头大门两大卡口。其中,沈庄西侧新大门为宝泉旅游度假区正大门,在高峰时间仅允许内部通勤车辆出入,不允许外来车辆进入;潭头大门为辅助入口,仅允许内部通勤车辆出入,在高峰时间可作为紧急出口疏散人流。
(三)交通线路设计
1.总体规划
在设计景区的交通线路中,要结合实际交通需求以及景区内部景点设置完成,促使所有景点可以串联起来。宝泉旅游度假区的交通线路总体规划为三条(图1),具体如下:第一,东线。大西沟辅助交通联系线,潭头村设有潭头大门出口,作为景区后勤出入口,仅在紧急状况下向游客开放。第二,中线。小西沟旅游交通联系线,全线采用公交交通方式,沿线设有索道、宝泉谷、小西沟等站点。第三,西线。大西沟旅游交通联系线,全线采用公交+索道的交通方式,沿线景色秀丽,设有观景平台站点。
图1 景区交通组织总体规划图
2.交通线路交通耗时
为了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确保游客迅速进入景区内部,需要在设计规划中提前完成交通线路交通耗时的计算。在本次设计中,根据下表对于交通耗时的计算,西线首选公交 + 索道 + 公交(约 30 分钟)和步行 + 公交(约 50 分钟)的形式;中线车行耗时约 25 分钟;东线车行耗时约 50 分钟;主要保证在主要流线的游客能够在半小时之内进入景区。
表1 各交通线进入景区耗时一览表
3.交通容量峰值分布与控制
游客进出景区的时间是有峰值分布的。规划人员在景区交通规划中应当重点把控这一内容完成设计,实现对交通峰值流量的合理控制。在此过程中,要预测景区出现交通峰值、人流峰值的时间,并结合未来景区发展需求、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等完成设计。
4.容量控制与交通组织策略
在景区的交通组织规划设计中,需要设定容量控制及交通组织策略,以此确保设计目标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2]。在本项目设计中,主要提出了如下几项控制策略:严格按照容量限制售票额度;全线公共交通,管控外来车辆;大西沟利用西线完成游客运送;小西沟利用西线和中线完成游客接送;紧急状况,潭头出入口开放,疏散人流。
(四)重要交通工程规划
1.总体规划
为了保证景区旅游动线的无缝衔接,并满足不同游客的游览需求,相关人员应当结合景区资源的实际情况,引入不同形式的交通设备保障运量、运能。在宝泉旅游度假区中,新建了两项交通基础工程来完善其交通联系上的环通,分别是索道工程和垂直电梯。索道工程即宝泉水库至驮佛寺的索道,使得旅游度假区的西线联系线路联通;电梯工程即小西沟景区尽端的垂直电梯工程,使得西线和中线的联系线路形成环通。
2.索道交通设计
索道兼具游览工具和交通工具两种属性,既能解决在景区内长距离复杂地形的交通联系问题,又可以满足不同游客(如老人、儿童等)的游览需求,提供另一种游览体验。在规划索道的过程中,规划人员需要在设计中重点把控以下设计要点:一,索道线路仰角稳定在45°以下;二,出于造价考虑,一般线路不超过2公里;三,下站站场是指地面的站场设施,主要功能包括动力间、候车区、厢体堆场、维修区等功能,占地约需1500平方米;四,与下站站场相配套功能包括售票、零售商业、集散广场等功能,占地约需1000平方米。
另外,结合现实需求以及成本投入确定索道类型的选择,主要有往复式吊厢客运索道、三线吊厢客运索道以及脱挂式客运索道[3]。其中,脱挂式客运索道为我国各景区中更为常用的一种索道类型,其机动性更强、厢体容量更大,有着更高的应用优势。
3.垂直电梯设计
在景区地形高差极大,坡度极陡的区域,规划设计中会采用垂直电梯来满足游客的观光游览和交通需求[4]。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垂直电梯设置的潜在风险,包括环境破坏风险以及施工与使用风险,确定设置的可行性,保证整体交通组织规划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五)景区道路交通规划
1.道路规划
在景区道路规划方面,应结合交通工具的选取综合考量。在宝泉景区当中,主要设置了电瓶车道、后勤车道、水上交通以及步道,如图2。规划电瓶车道宽4米,连接西沟村、秀才村与大西沟旅游景区,及景区内从沟口到小庄沟游客服务中心的区段;将连接大西沟景区入口处上下码头的现状道路规划为后勤车道,道路宽3米,仅作为后勤运输和通行之用,不对游客开放;规划水上交通位于大西沟入口处,以竹筏进行漂流,全线约400米,漂流时间约5分钟;步道宽1.5-2米,串联景区内的主要景点;从小庄沟游客服务中心开始往里,全部设置为步道,禁止任何车行交通。
.png)
图2 道路交通规划图
2.步道选线
步行是多数游客选择的游览方式,需要重点完成规划设计,分析图见图3。此时,应坚持移步换景、就山依势、沿河溯溪三大原则,具体如下:
第一,移步换景。根据现状旅游资源点的分布进行步道的选线。利用步道串联景点,达到移步换景的景观效果。在景点较为集聚的区域设置小环路,以引导游客稍作停留,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欣赏风景。
第二,依循自然沟谷的山形地势,利用其自身地形和坡度的变化,结合不同类型的游憩需求铺设步道。瀑布区步道较为平缓,探险区较为陡峭。山谷探险旅游区地势较为险峻,因此该区域的步道大部分沿崖壁铺设,陡度在10-45°之间,攀爬难度高。另外,在山谷探险旅游区从黄龙瀑布纵深区域不设步道,完全保持原始地貌,以满足探险者对于运动探险和原始猎奇的需求;其它步道大部分沿河岸铺设,相对较为平缓,坡度基本上小于10°;局部观景小环线处坡度为10-30°之间,既保持了徒步漫行的趣味性,又避免游客在游赏过程中易感疲劳。
第三,沿河溯溪。步道主要溯溪而行。关注河道与步道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溪流的走势和山形条件,适当地调整步道的方向、位置,使步道时而沿溪流而行,时而赤足过溪,丰富观景角度,并给予游客沿水、溯溪两种不同的步行体验。
.png)
图3 步道选线分析图
3.交通流线组织
在规划设计中,对游客容量的控制还可以通过完善交通流线组织来达到目的。在交通组织规划设计中,规划西沟、秀才村的游客主要由电瓶车送至大西沟景区入口处,经检票后必须通过竹筏漂流进入景区的沟口,以此对景区的游客容量进行合理的限制;在沟口处换乘电瓶车进入景区,或可直接步行进入山谷探险旅游区;经卧龙谷处可停车步行游览生物多样性体验区,或继续乘坐电瓶车到达小庄沟游客服务中心,并稍作停留补给;自小庄沟完全换作步行,主要分为南、北两线进行风景游赏,并在游赏结束后按原路返回。
(六)游览路线规划
景区在规划中普遍会设计多种类型的景点,以到达吸引更多游客的目标[5]。因此,在进行景区道路交通组织设计中,需要结合景点类型完成游览路线的规划,促使游客分流,提升景区资源的利用率。宝泉旅游度假区的旅游产品项目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山谷探险类、科普教育类以及原野瀑布类。基于这样的情况,在规划游览线路中,可以结合这三种景观类型完成。具体如下:
1.山谷探险路线
山谷探险路线主要针对喜欢原始探险、登山活动的背包客设置。其中,规划游线内容主要为沟口北部的山谷探险旅游区。游客乘坐竹筏漂流至沟口处,直接根据道路标识徒步进入北部沟谷。沿栈道可一直探至黄龙潭瀑布及其相配套的运动营地。自运动营地往北更深处的沟内则完全为原始的自然山谷,游客可在此进行准备、补给后自由进入探险。
2.科普教育路线
科普教育路线主要针对利用假期前来进行度假活动的家庭型游客及其他青少年冬、夏令营活动团体设置。其中,规划游线内容主要为大西沟中段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区。游客乘坐竹筏漂流至沟口后换乘电瓶车到达卧龙谷的停车点下车,沿溪流进行徒步游览。亦可在碧渊潭戏水嬉戏稍作停留。父母可带领孩子在连瀑台上一边玩水观瀑,一边观察小蝌蚪长成青蛙的变化。沿栈道经过飞来石至小庄沟游客服务中心为止,一路上在不同自然环境中散布有各个隐蔽的观测点,供游客在其中通过望远镜和红外监测影像观察远处水边、林中的各类野生小动物的栖息与活动。
3.原野瀑布路线
原野瀑布路线主要针对一般的自然风景观光游客设置。其中,规划游线内容主要为宝泉秘境十二景,分为北线与南线两条线路。游客乘坐竹筏漂流至沟口换乘电瓶车一直抵达小庄沟游客服务中心下车。北线行程较短,各类景点集中,游客可在观赏佛肚飞龙之后在竹林中小憩,一边感受自然的幽静一边品茶养性,体味古时竹林七贤脱离尘俗逍遥自在的风采神韵。南线溯溪而行,游客依循水声穿梭在浅溪与石阵之间,移步换景,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到形态各异的瀑布和大西沟独特的山形地貌,最终到达南沟头的川字瀑。
总结:综上所述,合理的道路交通组织规划设计能够提升景区资源的利用率。在明确景区实际情况以及现存问题的前提下,通过确定旅游交通组织规划目标、卡口设计、交通线路设计、重要交通工程规划、景区道路交通规划、游览路线规划,实现了景区内所有景点的串联,保障游客游览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促进了景区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钮志强,丁楠,王小娟.旅游城市景区交通规划技术方法[J].城市交通,2019,17(02):84-89.
[2]吴爱民,叶茂,陈玥.等.城市型风景区交通发展对策研究——以南京市中山陵园风景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7(09):85-91.
[3]何波.关于旅游景区道路交通安全的调查与思考[J].道路交通管理,2017(05):40-41.
[4]宋万华.基于游客体验的景区交通优化策略研究——以广西东兰第一湾旅游总体规划为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17):76-78.
[5]黄峰,朱政.亲水景区的多元化交通设计研究——以长沙泉水湖景区为例[J].四川建筑,2017,37(03):59-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