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中的八年级地理知识重点从自然灾害、海洋国土以及人口疆域三个大的知识点进行论述,注重运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即实验教学法、翻转课堂法以及思维导图法,开展此部分内容的简要介绍,旨在将更多的地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承担起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真正提升初中地理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教学;八年级地理;课堂教学;教学实践
在现阶段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部分地理教师讲“识记”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从长远的眼光,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地理学习的获得感。针对这种教学现状,本文注重从实践教学的角度着力,注重让学生思考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地理学习的快乐。
一、运用实验教学法,提升自然灾害知识理解力
在部分地理教学内容的讲授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实验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构建自然灾害知识与实验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可以换种方式,理解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
例如,在讲授《水土流失》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运用实验教学法,从学生常用的生活工具入手,模拟水土流失的场景,让学生从场景中,思考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在课程教学前,教师准备如下的工具:塑料泡沫、较长的树枝、较厚的棉布、足量的清水、一定量的橡胶块、沙子。与此同时,教师出设如下的问题:“你们可以运用实验的方式,探究运用何种方式,让更多的沙子停留泡沫上?你能从此过程中,思考何种保持水土流失的方法?”在大部分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成果。小陈积极地举手说:“我将棉布用树枝固定到泡沫上,将沙子放大海绵块上,保证海绵块不具备较大的斜度,减少水的泼洒量。由此,我联想到的保持水土的方法为,对黄土高原上的沙石进行加固,保证其不具备较强的斜度;多植树种草,充分利用植被的水土保持特性;在合适的地区建设堤坝,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过多的雨水对黄土高原的冲击!”教师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的方式,真正的理解知识,迁移知识,提升整体的自然灾害知识教学质量。
二、使用翻转课堂法,增强海洋国土的学习能力
在地里教学的过程中,有些内容较为简单。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下学习相关的知识,并在课上予以展示,让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提升他们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能力,增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授《我国的海洋国土》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将此部分内容分为以下三大块:我国海洋国土的类型以及开发情况、著名的渔场和盐场、我国海洋环境问题、原因以及应对策略。与此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对其中的某一板块进行自主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运用通讯工具,针对学生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启发,让学生的学习更具有方法性。教师在此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运用文字的形式,进行简要介绍。小于说:“我探究的是海洋资源的类型以及开发情况。在海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诞生了蓝色经济。渔场、可燃冰和石油是蓝色经济中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有山东的海洋渔场、南海石油钻井平台等等。”
三、巧用思维导图法,提高人口疆域学习层次性
“散、乱、杂”是初中地理知识的主要特点。这对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讲授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学生地理学习的层次性。
在讲授《疆域与人口》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从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层次性的地理学习。具体教师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点,创设思维导图问题。为了提升学生对此部分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创设部分思维导图,让学生进行填充,并对此内容,进行文字性的介绍。教师思维导图展示此部分内容,在横向的气泡中,设立位置与疆域、地形与地势、气温与气候、河流与湖泊,纵向列出对应的地理区域,比如,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北地气等等,让学生结合课本内容,进行相关内容的填写。第二点,巡场观察。为了保证整个课堂的学习秩序,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第三点,展示成果。教师在寻常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运用思维导图,对此部分内容进行归纳,甚至发现有部分学生可以逻辑清晰地表达出此部分内容,真正让学生的地理学习更加具有逻辑性和层次性。
总而言之,在初中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课本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特点,真正构建出既有学习空间,又有学习指导的初中地理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享受地理学习成就感的同时,认知在地理学习中的的问题,学习新的地理方法,真正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学习能力,获得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明华.浅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语言艺术[J].文教资料.2017(21)
[2]李玉华.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