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高中教育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高中历史的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考历史题目也随之更新。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简要介绍了史料教学在高三历史科目的复习中的作用及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希望能够对相关考生及教学人员提供一些借鉴及参考。
关键词:史料教学;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效率
前言
1 史料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地位
1.1史料教学法是提高高三复习效率的有效手段
从高中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在原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课程标准,同时,更加细化了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高中历史新课标侧重于培养学生通过历史事件的解读,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归纳等能力。其中,新课标还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应培养学生具备阅读理解、获取及分析信息、独立思考与分辨事实等能力,而对于历史科目而言,只有学生阅读过一定的史料,具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进一步实现这些能力的培养。
高三历史复习是将所有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并分析梳理,并根据各个版块或专题建立新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复习主要侧重于对课本知识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阅读、分析等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课本,知识面狭窄,缺乏学习热情。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引入史料的讲解及分析,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摆脱其对课本的依赖,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分析;而且还能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调动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与此同时,在引导学生对史料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分析、解读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分析及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1.2 史料教学提升高考能力目标要求的手段
随着新课标的变动,高考命题导向也发生了改变,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及综合素养的考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除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分析、总结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全国的高考历史试题均围绕史料进行设题,且大部分的题目均以考察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分析、获取信息等能力为目的,尤其是对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总结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作答时,必须结合史料中的内容,所有论点必须出自史料。由于高考历史试题中史料分析类型题目分值占比较高,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尤其是对于高三复习阶段而言,只有加强史料教学,不断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归纳、总结等能力,才能熟练应对高考中的各类史料分析题型。同时,这也对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高三历史复习中史料教学的实施
2.1 转变传统观念,培养学生辨别史料的能力
实施史料教学的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史料的内涵与意义,同时学会鉴别史料的优劣与价值。在白寿彝先生的在《史学概论》中,史料被定义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印记。按照价值进行分类,可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即直接记录或反映当时历史事件实际情况的资料,可以是记录文献,也可以是通过考古、遗迹考察等所发现的资料。相对于第一手史料而言,第二手史料价值较低,其主要是指后人对第一手史料所做的研究、注释的资料。但就实际教学状况而言,第一手史料较难获得,同时,第一手史料较为复杂,学生理解难度大,所以当前教学中主要使用第二手史料[1]。
随着新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与内容的更改,高考试题中史料分析类题型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如(2014 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Ⅱ卷26)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其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这道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史料的解读及判断能力,也侧面考查了学生对于第一手史料的理解能力。史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只有充分提高对史料教学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培养适宜自身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2 史料的搜集和选择
一般而言,教师对于史料的收集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是通过网络、图书资源等进行收集;第二是直接使用课本中所附带的史料。在上课前,教师要结合史料设计一些具有引导性、启发性的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结合所阅读的史料及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回答,使学生能够通过独立阅读与思考,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从而解决问题,充分结合史料教学与课本教学。
史料来源极广,分类较多,但并非所有的史料均适用用于课堂教学,在选择史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务必真实。史料有真假之分,学生对于史料的了解多来源于教师,因此,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史料务必要确保其真实性,避免误导学生。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习惯使用影视作品辅助教学,但在使用前,一定要对影片进行严格筛选,防止影片中出现错误的历史信息,对学生造成误导。同时,也可选取一些反面教材,引导学生指出影片中存在的错误,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第二,所选史料要具有代表性。史料的选取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使学生能够从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例如,在对“美国1787年宪法”这一部分的内容中讲授到“分析英美两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异同”时,可引入丘吉尔与罗斯福对于两国议会的差异的谈话作为辅助材料进行讲解,口语化的材料能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因此,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料进行讲解是十分有必要的。
2.3 师生共同参与历史课堂教学
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创建历史情境,通过课件或音视频等还原历史情境,使学生加深理解。在引入史料进行教学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3.1逐句讲清,适时补充
详细讲解教科书上附带的史料,尤其是对于文言文类史料,教师要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讲解,对于其中的一些通假字、生僻字、典故等也要进行详细讲解。除此之外,为丰富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额外引入一些史料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知识面,加深理解和记忆。
2.3.2以生为本
教师在上课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将课堂的核心转变为学生,教师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以新课标为前提,挑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进行讲解与分析,围绕教学目标,提前设置相应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的兴趣,引导其发现并解决问题,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对史料进行拓展。除此之外,还要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动手能力[2]。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不仅要在课堂上积极响应和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史料进行解读和分析,而且还要在课下积极接触各类史料,比如参观博物馆、古遗迹、阅读历史文献等等,加深对史料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学习,培养自身独立思考能力及判别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改革下,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灵活运用史料,使学生能够加深对史料的理解,形成一套完整的史料研读方法,能够有效从史料中获取关键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及创新精神。引入史料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其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卢志攀. 略论史料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9(5):73-74.
[2]窦琳娜.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