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微课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前导入环节,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旧识和新知之间实现知识迁移,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效的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字】微课;小学数学;课前导入;应用;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课前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架构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一座桥梁,直接关系着后面的课堂教学。一个有趣生动的课前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 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作为主要载体,针对具体的某个学科知识点(例如重点、疑点、难点等等)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新型网络视频课程。将微课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前导入环节中,能够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旧识和新知之间实现知识迁移,为学生搭建起与老师交流的桥梁,与知识交流的桥梁,从而有效的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通过回顾或介绍有关知识,将微课应用于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苛勒在1929年提出了格式塔学习迁移理论,它发现学习者在学习新知时,能够发现前后两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产生顿悟,帮助学生接受和理解新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以微课的形式回顾或介绍相关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发现前后两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学习迁移从而获得新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笔者将学生二年级下册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制作成一节三分钟左右的微课,在讲授新知前用多媒体软件播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回顾所学的知识,自主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在学生旧识和新知之间搭建了知识迁移的桥梁,通过学习迁移从而获得新知。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一课时,笔者将古代人们测量的方法做了个小微课,介绍了从远古人类到近代人们测量长度的方法,在讲授新知之前播放给学生,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极大地兴趣,还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二、通过引入有趣生动的故事或儿歌,将微课应用于导入新课。
对于小学生而言,生动而有趣的故事或儿歌,对他们有非常强大的吸引力,可以极大的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讲授新知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讲述与新知有关的故事,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内涵,或者播放与新知有关的儿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所学新知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例如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鸡兔同笼》一课,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趣题之一。笔者通过微课,以动画的方式,给同学们引入鸡兔同笼的故事“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
书中是这样叙述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 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你想知道《孙子算经》中是如何解答这个问题的吗? ”以其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内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笔者先用微课播放了《爷爷为我打月饼》这首儿歌,让学生在欢快的旋律中,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然后通过懒洋洋和喜洋洋二人分月饼的故事,引入新课,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强烈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知不觉的融入到课堂当中,探究所要学习的新知。
三、以设计悬念的方式,将微课应用于导入新课。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这些好奇可以激发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有好奇心就会产生疑问,就可以以这些疑问开始,沿着线索去探究、去解答,从而获得新知。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微课,通过有意识地设计疑问,或者带有感情色彩的悬念,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不同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并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再随着教师步步深入的引导,从而获得新知,发展学生的智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推理》一课时,笔者借助微课,让明明和同学们做了一个游戏,设置了一个疑问“樱桃到底在明明的哪只手里”。先让同学们没有依据的乱猜,争论不下的时候,让明明给同学们给一个提示“樱桃不在我的左手中”,进而让学生有理有据的推理出樱桃在明明的右手中。以此让学生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投入到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有序的排列》一课时,笔者借助微课,给同学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悬念:数学王国的国王给同学们一个百宝箱,可是百宝箱有密码,密码是由4、6、0组成的两位数,密码到底是多少呢?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带着疑问学习新知,在学习完新的知识后,再让学生回过头来用所学新知解决课前导入环节设置的悬念,发展学生智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课前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几分钟内巧妙的将趣味、知识、思想融为一体,而微课就是它很好的载体。将微课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前导入环节中,无论是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还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都有很大的益处。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2]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化.2012(22)
[3]张琛,刘正.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火车过桥问题》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