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要求进步是客观世界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潜能生仅因为某些原因而束缚其前进的步伐,影响其学习情绪,甚至有的出现消极情绪,这是矛盾的特殊反映,并非说明他们不要求进步。学习潜能生也同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表现自己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赞扬。教者要抓住契机,开导启发、鼓励他们向合理的目标奋进,让他们步步登上新台阶。
关键词:潜能生、学习动机、抽象性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显著特点之一是概念多且抽象,概念间关联密切、系统性强。因此要学好物理就要靠理解作基础,靠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保障。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物理潜能生的出现,给学生的全面发展带来障碍。
一.物理学科潜能生主要形成原因
1.学生基础差。
因部分学生基础差,导致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规律,有很大的困难,导致物理学习中抽象概念、规律的掌握、理解不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为物理提供理解消化必需的基础知识;而数学则提供物理规律应用的必备知识。物理潜能生因为语文基础差导致物理概念、规律理解不到位产生错误,或因与物理紧密联系的数学运算能力不够引起运算出错使运算问题失分,影响了物理成绩。
2.个别学生缺乏良好学习动机
主观学习不努力,缺乏学习兴趣,导致物理学习类似于其他学科,出现滑坡退步现象,导致物理学习困难。
3.潜能生不能适应物理学科的抽象性思维
物理学科十分注重知识的引入、导出、理解、应用;而许多学生学习物理往往只记规律、背公式、做习题,不能深入理解公式、规律的要义。不能系统分析掌握公式应用规律,在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时,则不能迅速联系而出现脱节。
二. 提高物理学科潜能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心中应当有每个孩子有欢乐和苦恼。同情孩子,对每个孩子由衷的关怀是教育才能的血与肉”。教师心中更应当时刻装着差生的苦和乐。时刻给差生特殊的照顾。要做到尊重他们,首先要关心热爱后进生,信任潜能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爱是师生互相信任的桥梁,要用“爱”的春风抚慰他们孤独、冷漠的心,医好他们创伤的翅膀,使他们重新和同学们一道展翅飞翔。具体措施:
1.学习上关心
学生的主要任务使学习,从学习上关心后进生才识真心的关心,要对学习潜能生倾注多于优生的关心,让他们尽快还清学习上的欠帐、脱离差的队伍,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就要针对每个同学的具体情况,剖析学科落后关键所在,在课堂教学、课后指导上多提问引导、辅导指点,让他们有更多机会获取知识。
2.思想上加以鼓励、引导
人要求进步是客观世界提出的必然要求,学习潜能生仅因为某些原因而束缚其前进的步伐,影响其学习情绪,甚至有的出现消极情绪,这是矛盾的特殊反映,并非说明他们不要求进步。学习潜能生也同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表现自己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赞扬。教者要抓住契机,开导启发、鼓励他们向合理的目标奋进,让他们步步登上新台阶。
3.充分尊重每一位潜能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心理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前进的潜在力量,是学生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教学中应对学习潜能生倾注更大的精力,表现出更大的耐心和热情,要为学习潜能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绪背景。教师的言行举止,不要在不经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表扬与鼓励,在课堂提问时要多考虑到学困生,当他们回答不出时,可在提几个辅助性问题加以启发,直到答出为止,对他们的良好表现应给予肯定加以表扬。这样他们就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成功感,从而建立自信心。
4.耐心辅导,持之以恒
实践证明,只要教育者能高瞻远瞩,把握整个教材的重点难点,熟悉各类考题的考查思路,有效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要保证辅导的到位,就要建立学习潜能生的辅导档案,记下待辅导学生的不懂之处,选取突破点,分类型过关。当然辅导工作是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教师持之以恒,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对每个学习潜能生要逐阶段辅导过关,保证不出现辅导的真空。
5.加强实验教学,注重培养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学习潜能生是对实验特别感兴趣的,教师认真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对获取物理知识能起到重要作用,组织他们做好分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真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最佳方法。潜能生学习的最薄弱环节,就是不善于运用所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不具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以上仅为本人日常教学分析所得,学习潜能生的成因和措施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还有待完善。让我们共同努力来转化好每一个潜能生,为祖国的明天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桂耀荣.特困生教育的意义[J].教学研究,2013(05):41-42.
[3]黎加厚.农牧区教育的困难与发展[J].内蒙古教育,2013(04):10-12.
[1]胡铁生,周晓清.现代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文化研究,2014(02):5-13.
【作者简介】袁强(1978.11-),男,汉族,青海省海晏县人,本科学历,青海省海晏县寄宿制民族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