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茹妃
(亳州市人民医院康复针灸科;安徽亳州236800)
【摘要】目的:探讨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分析其选穴规律。方法:将94例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循经选穴)和对照组(头针)各47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康复优良率(95.74%>80.85%,χ2=5.045)、治疗后的Barthel指数[(61.23±4.76)分>(50.22±4.28)分,t=6.31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63.73±5.83)分>(54.09±4.23)分,t=7.139]相对更高(P<0.05)。结论:在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采取循经取穴、辩证治疗方法,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痉挛性偏瘫;选穴规律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患者出现肢体运动障碍、关节周围肌张力平衡失调,形成肢体痉挛、僵直,表现为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无法正常进行日常生活活动[1]。在中风患者的治疗恢复期间,缓解痉挛性偏瘫症状,能够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其生活能力。针灸是治疗“痉证”(痉挛性偏瘫)的有效选择,主要用于益气活血、疏经通络。在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中,应遵循合理、正确的选穴规律,可以有效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帮助其早日恢复正常的生活活动[2]。本研究通过对94例痉挛性偏瘫患者治疗恢复情况的观察,分析其选穴规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年4月~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 94例痉挛性偏瘫患者,行分组对照研究(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5/22,年龄范围为60~85岁,平均年龄(67.15±4.64)岁。对照组中,男女患者比例为27/20,年龄范围为58~83岁,平均年龄(66.76±4.50)岁。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头针治疗,在顶中线、顶颞后斜线、顶颞前斜线作为头针针刺部位。头针经过消毒后,斜刺(15°~30°),进针1~1.5寸,运针捻转3~5min,留针30min。配合体针治疗,上下肢痉挛者,针刺涌泉、中冲和水沟等穴。踝关节内翻,针刺解溪、太溪和昆仑等穴。腕关节痉挛者,针刺阳溪、大陵和阳池等穴。肘关节痉挛者,针刺天井穴。
观察组采取循经选穴方法,根据病位所在经,在本经循行路线上选取穴位,选取病所较近的本经穴位,上肢选取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曲池、肩髃,合谷、手三里等)、下肢选取足三阳经穴位(足三里、阳陵泉、解溪等穴),辨证施治,加丰隆(痰湿较盛)、内关(心烦失眠)等穴。针刺以上穴位,进针1~1.5寸,运针捻转1min,留针30min。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周(2为1疗程),观察其治疗恢复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用(±s)和(%)进行计量和计数,由t值和χ2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
对比循经选穴针刺治疗和头针治疗对于痉挛性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和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的影响,见于表1:
3讨论
痉挛性偏瘫常见、多发于中风患者,表现为肢体痉挛、僵直,无法正常活动,运动神经受损是主要病因。中医认为,痉挛性偏瘫的发生,与气血亏虚、痰阻血瘀相关,形成津不濡筋、瘀阻脉络,主要分为湿痰、气逆、血淤等证型[3]。在痉挛性偏瘫的中医治疗中,需行益气活血、疏经通络之法。针灸在痉挛性偏瘫中医治疗中的应用,可在头部、四肢取穴,针刺后,能够对各个穴位产生刺激作用,进而达到调节气血的作用。痉挛性偏瘫的针灸治疗中,选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合理进行的选择,遵循相关规律[4]。
头针治疗是治疗痉挛性偏瘫的良好选择,刺激头部穴位和经脉、督脉,达到调节阳经气血的效果。与此同时,头针的应用,还可以对大脑皮层产生刺激作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进而改善局部脑组织血氧供应,有助于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5]。循经取穴则是根据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病因病机,从中寻找病理规律,根据解剖位置和经络分布情况,合理进行选穴。上肢取手阳明经穴位,下肢取足三阳经穴,在阴虚证的治疗中,行之有效,能够鼓舞气血,同时促进肌力的良好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肢体痉挛症状,修复运动神经损伤,进而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6]。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中,循经选穴,95.74%的观察组患者康复效果优良,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由(36.55±3.18)分提升至(61.23±4.76)分,Fugl-Meyer评分由(34.62±4.47)分提升至(63.73±5.83)分。在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中,行头针法,80.85%的对照组患者康复效果优良,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由(35.08±3.44)分提升至(50.22±4.28)分,Fugl-Meyer评分由(33.26±4.05)分提升至(54.09±4.23)分。循证选穴在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中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障碍,提高其生活活动能力。结合辨证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的过程中,临床选穴应遵循相关规律,结合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循经选穴,能够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孔谐和,黄琴峰,杨光,等.针灸治疗痉挛性偏瘫临床选穴规律探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9,38(11):1302-1309.
[2]益西拉珍,尼玛仓决.针灸治疗中风偏瘫选穴准则方法研究分析[J].西藏科技,2019(06):51-52.
[3]苟娟平.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8(10):1061-1064.
[4]夏兆新.针灸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8,4(05):4-6.
[5]高波.头针疗法联合循经取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31):19-20.
[6]张凤林,田林,岳宇娇.靳三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所致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15):103-104.
作者简介:虞茹妃,女,本科,1990年5月生,住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