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沈阳 110102
摘要:在建筑工程领域发展中,通过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有效预防结构裂缝,改善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对此,本文首先对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介绍,然后对建筑工程后浇带设置形式进行分析,并对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要点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方式进行详细探究,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后浇带; 分类; 特点; 设置形式; 应用;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后浇带施工技术比较常见,通过解决裙房结构以及基础设计问题,可缓解温差收缩的不良影响,减少裂缝发生率,进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因此,对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工艺及其应用要点进行深入研究意义重大。
1 后浇带施工技术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是十分重要的施工内容,混凝土施工容易受到温度变化、收缩力度不均匀等的影响而产生裂缝,对此,可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预防裂缝的发生。后浇带可作为临时施工缝,其作用区域包括建筑工程基础底板、墙体等。通常情况下,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容易产生表面裂缝,对此,可组织施工人员临时设置缝隙,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分为多个小部分,在各个部分状态稳定后,再进行缝隙浇筑施工,进而恢复原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整体功能。现如今,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中,一般可利用水泥浇筑,同时可结合实际情况加入一定的铝粉,以提升后浇带浇筑强度。
2 建筑工程后浇带设置形式
2.1 后浇带的位置选择
在后浇带施工中,首先需选择适宜的后浇带施工位置,并明确施工注意事项。在选择后浇带位置时,应尽量选择剪应力比较小的区域,即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同时还应保证后浇带能够横穿整个结构横截面。根据相关施工规定,在梁板结构施工中,对于后浇带,应将其设置在梁板结构1/3位置。另外,在后浇带位置选择方面,还应注意对后浇带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可利用盖板遮挡后浇带,避免灰尘污染或者受到其他施工工序的不良影响。
2.2 不同施工缝选择
在建筑工程主楼以及裙楼施工中,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可利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后浇带施工分类及其特点如下:(1)平直型后浇带。在平直型后浇带施工中,模板安装和拆卸方式便捷,施工工艺简单,但是渗水线路比较短,对于界面施工质量的控制难度较大,主要被应用于厚度比较小的工程施工中;(2)阶梯型后浇带。在阶梯型后浇带施工中,支模方式简单,模板安装和拆卸工艺均优化,并且与平直型后浇带相比,阶梯型后浇带的抗渗线路比较长,界面结合质量好;(3)企口型后浇带。企口型后浇带施工方式简单,与界面垂直水压方向的结合性好,抗渗线路长,但是也有一定的缺陷,即支模所需时间比较长,对于死角的处理难度大,在模板安装和拆卸中所需成本较高,而且还需加强边角维护管理;(4)V字型后浇带。V字型后浇带的抗渗线路长,并且界面结合度较高,但是,在模板安装和拆卸中,对于施工工艺的要求较高,施工难度大。
3 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
3.1 基于建筑工程后浇带的设置
3.1.1 选择合理的后浇带宽度以及间距
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中,为提升建筑施工安全,应选择适宜的后浇带宽度以及间距,通过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可保证建筑结构整体性。根据现行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及不同版本的建筑结构构造图集中,对后浇带的构造要求都有详细的规定。应以超过30m—40m为最优,另外,在后浇带宽度设置方面,应控制在705~1005m之间。除此以外,通过应用后浇带施工技术,能够将基础裙房与主楼进行分离,使其处于不同区域,减少混凝土裂缝发生率。
3.1.2要科学合理的布置和安排后浇带的方位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位置会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建筑工程后浇带有多种形式,应综合考虑不同建筑工程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后浇带形式。在后浇带施工位置选择方面,应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分析,然后选择适宜的后浇带形式,在建筑工程说明文件中,如果对于后浇带设置位置没有做出明确说明,则应根据工程设计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后浇带浇筑控制。
在当前的建筑行业中,很多建筑工程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在后浇带位置选择方面,应选择建筑工程中受力最小的部位,提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充分发挥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优势。
3.2 模板设置
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中,模板设置对于后浇带施工的顺利开展会产生较大影响。对此,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应高度关注模板设置情况,根据模板设置所划出的分块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
3.3 混凝土浇筑
在做好上述后浇带施工准备工作后,即可组织开展混凝土浇筑施工。在后浇带浇筑施工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在浇筑流程控制方面,应根据建筑工程设计方案以及施工组织方案进行控制;(2)在选择后浇带类型后,即可针对后浇带类型进行浇筑施工管理,比如,对于垂直临时缝,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振捣,避免漏振或者过振,如果漏振,则会影响后浇带功能,而如果过振,则会造成后浇带内部钢丝网被破坏。另外,对于水平临时缝施工中,应对钢丝网侧压力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将侧压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3)在后浇带浇筑施工中,需对整个施工工序做好详细记录和归档处理,为后续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
3.4 后浇带保护
在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管理:(1)对于后浇带缝两侧,可采用模板作为挡水设施,避免水或者其他杂质对后浇带造成污染;(2)选择优质砂浆材料,在后浇带周边可设置防水带,有效落实后浇带保护工作。(3)一般情况下,应该在现浇筑部分施工之后的60天以内完成,时间最短也应该控制在40天以上,应该当基本的工程的建设沉降都完成之后才开始沉降后浇带。(4)后浇带混凝土的选用必须是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通过膨胀水泥来获得。且后浇筑混凝土要浇水养护,养护的时间不能少于28天。
4 建筑施工后浇带技术的应用实例
4.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占地面积1万m2,该建筑工程采用框剪筒体结构形式。该建筑工程地下两层,裙楼两层,塔楼为21层,在裙楼至地下室施工中,均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
4.2 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施工
在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施工中,需采用模板预留施工缝,施工成本比较高,对此,可将镀锌快硬收口网应用于施工缝留置中。在后浇带内侧,可沿收口网,每间隔250mm焊接一根挡撑结构,如果有梁结构阻碍,则应焊接2~5根挡撑,对于收口网与上下钢筋接触位置的缺口,可采用钢筋穿透,并与木方固定。在后浇带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后,应对从后浇带中所流出的混凝土浆进行清理,并采用模板封闭后浇带,避免污染物进入。对于后浇带边缘,可采用砖砌筑泛水沿,避免雨水进入后浇带中,该建筑工程地下室后浇带结构。
在对混凝土墙外围底板采用后浇带施工技术后,还应加盖厚度为50mm的素混凝土,对于后浇带边缘,应设置挡水墙结构,避免污水流入至后浇带结构中。对于后浇带内部,应设置污水泵,及时清理后浇带中的污水。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底板后浇带浇筑施工。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前,应对模板中的垃圾以及其他污染物进行清理,并拆除方木,去除钢筋材料表面铁锈,并充分搅动泥浆,采用污水泵抽出后浇带内部泥浆,一边抽水一边冲洗,在水变清后,即可用清水泵抽出梁内积水,并对混凝土进行验收。混凝土标号应高于同级底板混凝土标号,在混凝土混合料中加入一定量的UEA微膨胀剂,然后再进行底板后浇带浇筑施工,首先沿两边混凝土墙向中间进行混凝土浇筑,使得混凝土能够自然的流动,在两边浇筑接头相遇后,在混凝土重力作用下,即可压出留置在梁板内的泥浆以及积水。
5 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建筑工程建设数量和规模均不断增加,人们对于施工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进行了详细探究,通过后浇带施工技术应用,能够有效预防建筑工程结构裂缝,在具体施工中,应严格控制后浇带施工工序,并加强养护管理,进而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梁云.建筑施工后浇带的功能与施工技术探析[J].2017,4(28):208-209.
[2]刘克昌.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的功能作用与施工技术分析[J].建材发展导向,2019,4(10):235-236.
[3]黄卫国.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结构中的运用[J].建材与装饰,2018,2(15):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