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激发兴趣入手 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2期   作者:陈盛云
[导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摘要: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关键词:小学生  作文
        目前小学生的习作质量是否好呢?答案是否定的。翻开小学生的作文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大同小异,假话、空话、套话连篇,语言贫乏,缺少真情实感。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其一、出题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在作文训练中,学生遇到的作文形式常常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拘泥于课本中所制定的内容,很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出题。其二、作文内容重复,缺乏吸引力。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所写内容大都是“假期中的一件事”、“我的家庭成员”、“我敬佩的一个人”、“一件难忘的事”等等,而要求学生学以致用,将作文训练和学生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却很少。其三、作文要求统一,缺乏针对性。为了方便布置,方便讲评,大都是千人一题,无论作文水平高低,无论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要求都是一致的,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单一的出题形式,重复的题材,统一的要求,扑灭了学生写作的激情,扼杀了他们想象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觉得作文难、作文烦,渐渐地失去了作文的兴趣。
        我们应该更新作文的设计理念,使作文设计的思路更开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新课标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这些崭新的理念为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爱写作。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首先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调动学生的作文热情,以兴趣为先导,逐步让学生爱上作文。
1、画配话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信手涂鸦是他们的最爱。这时,老师可让他们将自己所画的画配上“话”(语言文字),读给别的小朋友听。
2、给作文穿上美丽的衣裳。
        高年级的学生,大多有了强烈的自我意识,注重个性的展示,可让他们为自己的作文本设计一个漂亮的封面,起一个美丽的名字,为每次的作文,配上可爱的插图。当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表扬时,可让学生在这次作文旁画一个笑脸,作为对自己的奖励。
3、我的作文发表了
        能够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收到稿费,是每一同学都梦寐以求的事,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从每次作文中选出几篇比较好的文章,以书信的形式告之学生,某某同学:你的作文《xxx》,被《明日之星》(班级墙报的名称)杂志所采用,转寄稿费一元。喜欢交际的学生能收到别人写给自己的信都很兴奋,何况还有象征性的稿费,这无疑也会促进学生的作文兴趣。
        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让学生首先爱上写作,乐于写,这样就有了写作的信心和动力,有了写作的信心和动力,还愁写不出好作文来吗?
        二、以生活为源泉,让学生会写作。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学生光有浓厚的兴趣还不够,还要有写作之“米”(材料),这“米”从哪里来呢?可以是教师给的(教师可创设一些情境,也可利用一些生成的资源,作为写作的材料),也可以是学生自找的(这里指学生的观察和生活积累)
1、培养观察能力,力求让学生发现“米”,加工“米”
        什么是观察?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它是学生写好习作必不可少的条件。学生只有通过对事物的仔细观察,才能了解事物,感受事物。
   (1)、观察实物 
        教师可结合看图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一幅图,要以怎样的顺序来看,告诉学生,内容不同观察的方法也不同。还可在课堂上出示一些实物如带露珠的玫瑰、紫微微的茄子、甜滋滋的大鸭梨、晶莹剔透的樱桃等,让学生观察,说出这些实物的颜色、形态、特点、大小等。
   (2)、观察生活
        教师可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指导他们认真观察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通过观察让学生知道雨前和雨后的景色是不一样的,不同季节的雷声也是不一样的。还可以把学生带到菜市场、商场等一些人群密集的地方,让他们观察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有什么特点。在观察充分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可以直接讲述看到的景象,也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时,可以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既可积累写作素材又可练笔,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从小养成关心现实,热爱生活,做生活有心人的好习惯,可谓一举三得。
2、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米”
        在学生自找“米”的同时,教师还可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米”,使学生有话可写。比如写一种动物的习作训练时,教师可以自带一种小动物进教室,让学生给这个小动物起个好听的名字,再近距离地观察它。使学生和小动物有亲密的接触,在充分了解小动物的基础上,教师故意制造突发事件,面对突发事件学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等学生的各种活动停止后,教师适时指导,让学生用各种形式写下自己想说的话。对于不知道写什么或怎么写的学生,教师以各种角度的命题给予提示,如《日记一则》、《给xxx的一封信》、《xxx我想对你说》、《xxx历险记》、《假如我是xxx》等等(这里的xxx指小动物)。
        这样的情境创设,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使学生有话可说,又帮助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减少了写作的束缚,使学生能够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写出自己的心里话。 
三、以需求为突破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写作的材料,并不表示他能将这种写作的激情坚持到底,只有将写作和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再通过相应的目标诱导和刺激强化产生一种行为,让学生养成有话就记在本子里、有发现、有感受、有体验就写下来的习惯,使这种写作行为演化为一种需求,进而形成一种习惯,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时,这种激情才会长久。
        教师可结合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从心理入手,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心理需求演化成文字。比如,当学生丢失或捡到物品时,教师可指导他写寻物启事或招领启事;当同学之间有了纠纷时,可让他用文字将事情经过写下来,并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学生对班级、社会上的某一种现象有了看法时,可指导他们写建议书、倡议书;读了一本好书,看了一部好电影,可让他们写读后感、观后感;学生多有自己的偶像,可让他们收集偶像的资料,鼓励学生向偶像写信,介绍自己、班级、家乡的情况等等。
《叶圣陶论语文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教师在进行这些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要求不要过高,只要文从字顺,能将意思表达清楚就行。这样坚持下去,何愁学生的作文水平得不到提高呢?
参考文献:张孝芬. 兴趣引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J]. 现代阅读:教育版(11):227. 吕艳.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J].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2013(11):69-6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