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语文课堂边界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依托校园活动展开“塑质课堂”的策划与实践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马君慧1 幸奇越2
[导读] :我们所尝试的“塑质课堂”,
        摘要:我们所尝试的“塑质课堂”,是指利用课外特定时间,突破教材局限,有目的有计划构建与语文元素有关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塑造学生语文的素养,达到培养“三真”,即求真知(文化素养)、悟真情(道德情操  审美情趣)、塑真性(健全人格)目标。
        为此,我们从语文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结合校园活动的主要特点,丰富语文课堂的授课场所、形式及方法,来开设更加丰富多元的语文塑质课堂,以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一、阅读的空间
        语文教学和课外阅读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不少老师疲于应付课文的讲解,练习的技巧,考试的应对,无瑕顾及课外阅读的指导与落实。为了让学生有比较丰富的阅读体验,我们的阅读类“塑质课堂”分为三个板块来进行。
        第一板块为教材指定的名著阅读。这一部分有比较详实的资料可以查询,但是只有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关于《昆虫记》的阅读,我们根据各章节语言的共性、内容的独等特点,指导学生从知识性摘抄了解昆虫习性、文学性仿写学习语言技法、人文性探究把握作品主题,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完成对整本书的阅读。又比如学习《西游记》,前八回的内容我们让学生以西天取经归来的孙悟空的口吻,学习鲁迅先生“朝花夕拾”的手法,选取一个角度,回忆过去,感知人生;后面的九九八十一难,我们在班上举行人力资源重组活动: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遴选出8-10位本领高强的妖怪作为候选人,班上的同学分组组成人力资源公关小组,每小组从候选妖怪中物色一人作为包装对象,从生平、形象、武艺、个性、人脉等方面举荐他取代取经团队中的一位徒弟,看看哪一组可以公关成功。这样的活动,既能激发全体同学的参与热情,又能换一种角度让学生完整阅读全书,既能对作品形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还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发现作品隐含的主题,的确可以做到一举多得。
        第二板块为好书分享活动。除了教材指定的名著阅读以外,我们每星期抽取一节课作为好书分享活动展示课。学生依照学号顺序轮番将平时读到的好书做成图文并茂的PPT,按照书籍内容、作者简介、作品风格、精彩段落、自我感悟、推荐理由等方面进行推介分享,老师适时加以点评,使阅读的范围更加宽泛,既增加了知识型,有摆脱了束缚感,是一种比较自由、比较享受的纯阅读体验。
        第三板块为班级图书角交流活动。为了让好书分享活动有更扎实的群众基础,不只是在课堂上昙花一现,我们开设班级流动图书角。将同学们推荐的好书编号上架供大家借阅,特设图书管理员,设计班级借书证,制定借阅章程,定期交流,定期更换。为了让大家的感受有地方碰撞,还专门用一个“阅读贴吧”的本子进行发帖—跟帖的活动,允许“互粉”,也允许“灌水”。阅读活动由课堂上的“线上活动”,变成了课间的“线下活动”。学生的阅读习惯由此得到延续。
        我们让阅读从语文课堂走到了生活中间。
二、楹联的世界
        我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将“对偶”拎出来单独设置成活动课,是一种既有文化内涵,又能加深理解的好方法。于是,就有了我们的楹联知识专题课程。这个课程整体构架并不难,包括感知-了解-创作-展示四个部分。
        感知部分以学生活动为主,我们先抽取课文中一些有对偶手法的句子进行分析,发现其基本特点,使学生对对联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了解部分以老师讲解为主,老师将对联相关的基础知识归类整理,分条罗列讲解给学生听,并且举出一些经典的对联作为辅助,加深学生的印象。创作部分以学生活动为主,先确定一个主题,然后进行实践。比如以“校庆”为话题,创作一副对联;又如以“迎新春”为主题,结合学校、班级特点创作一幅适合挂在教室门口的对联。展示部分为师生共同活动,先由创作者讲解创作意图并展示联文,然后大家进行民主评议,最后将评选出来的优秀对联用软笔书法撰写张贴。
        不只是对联,还有许多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我们都可以设置成相应的简易课程。让学生更大程度地认知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传播传统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的培养,语文课当仁不让。
         三、“名片”的学问
        校园里有许多观赏植物,在不同季节里开不同的花,但是驻足流连的师生时常叫不出花的名字,不得不说是个小小的遗憾。为了弥补这个缺憾,我们号召学生为这些花草树木设计个性化名片。
        如果按照名称、纲目种属、生长习性、产地分布等内容来介绍的话,就太像生物书上的摘录了。我们在说明文知识里学过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的语言特色。为什么不能将这些知识拿来进行植物名片设计呢?假如转换一个角度,站在这些花木的角度,以第一人称做自我介绍,不是更能拉近她们与观赏者之间的距离,更利于人们亲近吗?再或者网上搜集更多关于该物种的知识,综合整理素材,调理语言风格,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她的美态和价值,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有种识花软件叫“形色”,它给每一种花配上了相关的古体诗词,也可以进行借鉴。
        这样的尝试,就不单单是植物知识的搜集整理,而是语言运用的实地练习。最后,我们将所有的植物名片按照校园格局,编号整理成册,就成了一本分类清晰、文采突出的校园花木图谱了。
         四、新闻的视野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新闻单元,但是不少学过新闻知识之后的学生,还是不爱看新闻,不会写新闻。这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学习新闻的过程中,没有将新闻知识与现实生活很好地勾连起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新闻特点,熟悉新闻体例,尝试新闻写作,我们在教授单元课文之前,先后三次组织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共享单车的公益整治工作。学生亲自体验了街头单车摆放之乱象,实例采访了市民对此类现象的看法,现场宣传了如何停放共享单车的原则,自身受益匪浅,社会反响巨大。回到课堂,在简单介绍完新闻相关常识以后,就安排学生以“共享单车街头整治”为话题进行新闻写作。在写作过程中,同学们分别尝试了消息、通讯、特写、访谈、报告、时评等不同体例,不少作品都有模有样。最后再回到课本,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群文阅读,学生无论是在文体特征、内容提炼还是观点把握方面,效果都出奇地好。
        一溜整齐摆放的共享单车,折射出的是城市的管理能力和市民的综合素质。我们在做公益的过程中学到了社会知识,也巩固了课堂知识。如果没有这样的体验,就没有这样的视野,当然也就没有这样的成效。
       
        课外语文“塑质课堂”,作为语文教育多元化的尝试,是为了着力克服当今初中生语文兴趣不高、语文素养偏弱的弊端,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初中生语文素养的初步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塑质课堂”营造浓郁的课外语文活动氛围,还可以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它努力突破教材局限,力求系统寻找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也为以后语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塑质课堂”着重打造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优雅的审美情趣、深厚的文化素养,还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