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赏览拓”教学法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以《登高》为例

发表时间:2020/5/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期   作者:任淑皓
[导读] 近年来,随着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的深入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的深入研究,群文阅读已成为语文教学推广运用的新颖教学方式,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导赏览拓”教学法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系统性地学习教材文本内容,同时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的整体素质。课题组结合“导赏览拓”教学法自主开发了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古诗词卷),本文立足于该校本教材的应用,以杜甫的《登高》为课例,浅谈“导赏览拓”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关键词】校本教材;“导赏览拓”教学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应用思考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学更加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更加深入地推行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学习任务群5的指导要求,运用专题阅读和比较阅读的方式,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1]为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与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群文阅读正满足了这一教学需求。“群文阅读”这种新型阅读方式不仅可以丰富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提高阅读效率,还能极大地提升阅读品质,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2]通过导赏览拓教学法,引导学生拓展学习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古诗词卷),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品味古典诗词魅力,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以杜甫的《登高》为教学案例。
        一、名篇导读——从重温回顾中走近
        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愁之情。
        设计教学时,依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回顾初中所学《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歌篇目,整体感知被尊为“诗圣”的杜甫“兼济天下”“悲悯苍生”的情怀。再引导学生在课前对作者杜甫的生平经历进行资料搜集,充分了解杜甫所处时代背景,思考交流杜甫之所以被尊为“诗圣”,其作品之所以被誉为“诗史”的原因。
        二、个性赏析——在合作学习中发现
        名篇导读为学生明确了阅读方向和方法,个性赏析则是针对诗词内容进行深入探究。或鉴赏诗词风格,或探索诗词题材,或体悟诗词情感,或品味诗词内涵……而个性赏析的过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阅读和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共同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目标下,合理分工,凸显优势,扬长避短,互通有无,实现在学习上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学生在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小组学习氛围中一起讨论探究,有效发挥各自的学习潜能,凸显个人的学习优势,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课堂学习效率,效果显著。
        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通过对诗词内容和思想内涵的讨论探究,结合每个人的阅读体验,共同完成对杜甫的诗歌及思想的初步把握和整体感知。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个性化赏析。如在《登高》中,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选取夔州这一特定环境中的景物,展现出目光所及之境的苍茫阔远、肃杀凄清。结合意象分析法,引导学生从细处赏析,分别对“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猿啸哀”“鸟飞回”六处景物进行联想和感知,把握景物特点,感受作者在俯仰之间,天地之中,通过所见所闻描摹出悲凉萧瑟、意境深远的秋境,烘托自己悲怆深沉的愁情。再如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抒发了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落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之时,触景生情,生发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慨之情。紧扣关键词“无边”“不尽”二词,引导学生感受“萧萧”“滚滚”,自然联想到落木窸窣而下之态,长江汹涌澎湃之状,作者内心无可言状、形象可感的怆然之情溢于言表。
        三、群文览阅——从交流探究中感悟
        通过对《登高》这首诗的赏析品鉴,教师结合校本教材中杜甫专题的其它作品,指导大家阅读鉴赏。校本教材中除了收录有初中阶段的杜甫诗词《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外,还甄选了杜甫的其他名篇,如《蜀相》《客至》《登岳阳楼》《旅夜书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其三)》等。以未学诗词为主,已学诗词为辅,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赏读。该教学环节中,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通过学生的讨论与探究,实现思想的交融、知识的贯通,让学生对作品的了解和认知更加清晰、更加深刻、更加系统。如可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杜甫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诗词的异同,或者比较探究杜甫在同一题材的诗词中不同的表现形式等,为下面环节的开展顺利铺设。
        四、专题拓展——在展示活动中成长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诗词主题的赏析,教师进行总结后,可指导学生进行主题的拓展,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将文本内容延伸到学习、生活中。或组织学生开展一次“致敬杜甫”诗歌朗诵会,借以抒发学习先贤、致敬经典的情怀;或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近社区,通过社会实践、凭借一己之力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真正体悟并学习杜甫“兼济天下”“悲悯苍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古诗词教学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感情,并在此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而“导赏览拓”教学法能够在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本文以《高中语文校本教材(古诗词卷))》为基,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另外,“导赏览拓”教学法的有效实施,须依托此法指导下的校本教材的合理开发。在校本教材的开发应用中,教师要遵循科学性与学科性并举、针对性与灵活性相辅、地方性与时代性融合等基本原则[3],因材施教、灵活变通,有效扩展鉴赏内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 倪文锦.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3]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J].韦雄.大学教育.2016(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