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三大策略,培养数学猜想能力

发表时间:2020/3/2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4月总第332期   作者:谢建斌
[导读] 所谓数学猜想,就是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考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假设和预测的一种能力。

浙江省青田县温溪镇第三小学 323903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十分重要。基于此背景,对借助观察指导,激发猜想兴趣;借助情感驱动,诱发猜想动力;借助有效指导,提升猜想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 猜想能力 培养策略
  所谓数学猜想,就是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运用非逻辑的思考方式,对数学问题进行假设和预测的一种能力。本文从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出发,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教学方法。
  一、借助观察指导,激发猜想兴趣
  学会观察,是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第一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积极发挥思维能动性,去猜想、去验证问题的解决办法,还要善于总结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学习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时,就通过设置悬念,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问题、猜想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课程的一开始,教师就提出了问题“如果复杂分数不能化成简分数,是因为受了哪些影响?”经过短暂思考后,学生们纷纷回答。有的认为是分母在影响不能化简,有的认为跟分子有关系,教师又进一步鼓励学生猜想“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与分母有关?”通过这样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猜想,学生们纷纷发挥主观动能性去思考问题,又通过已有知识储备去验证猜想,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情感驱动,诱发猜想动力
  适当的情感驱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情绪变化,了解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兴趣点出发,充分调动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要重视非智力的情感因素对课堂的影响,适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长短、高矮》时,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将趣味性的游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师拿出一只铅笔问学生“你们认为这支笔是长还是短呢?”学生的好奇心在此时被纷纷调动起来,纷纷陷入沉思。突然,有学生说,“不知道是长还是短,应该要通过比较。”接着拿着自己的铅笔说,“老师,如果你的铅笔跟我的铅笔比较的话,你的铅笔更长。”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学生纷纷进行了猜想,又在猜想中学会了比较,进一步掌握了本轮课程的内容。可见,为充分活跃数学课堂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猜想动力,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小游戏,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自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借助有效指导,提升猜想能力
  1.指导学生利用直觉思维猜想。直觉思维偶尔能带给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直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判断。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三条边关系》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三个小朋友在比赛跑步,他们的路径各不相同,有直线,有弯弯曲曲的折线。教师问:“哪一个小朋友最快到达呢?”有学生根据直觉迅速作出判断,“肯定是直线的小朋友最快”,由此,教师便可以进入正式的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定律”。
  2.指导学生利用归纳思维猜想。 数学的定律通常是经过不断归纳、总结、验证而发现的。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会归纳,进而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
  3.指导学生利用联想思维猜想。联想猜想发要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围绕已掌握的信息进行联想相似信息,又通过不断的分析、对比,对问题进行猜想。教师要注重联想猜想教学,引导学生寻找新事物与旧事物之间的近似点,进而去猜想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时,就通过列举分数,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基本性质。接着,教师使用同样的数值,将分数改为比的形式鼓励学生猜想比的性质。在这样的观察和对比中,学生逐渐发现分数的分子与比的前一项性质相同,而分数的分母与比的后一项性质相同。这样,通过对已有知识的联想,由此及彼,猜想新知识的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4.指导学生利用操作探究猜想。操作猜想法就是学生通过实际的实践操作,记录多组数据,并从中得出结论的一种方式。例如,一位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圆的周长》时,就通过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进行结论猜想、结论证实,最终得出结论。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一问题。由于学生缺乏对圆的理论认识,教师借助了多媒体设备,将圆的变化用动态模型展现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认识到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围绕着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进行小组实验,思考“周长是直径的几倍”这一问题。学生通过实践,记录下了多组数据,由此得出结论“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14倍”。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重视猜想是十分有必要的。适当对数学问题进行猜想,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数学课堂的积极性,更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锻炼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自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猜想[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7,(11),72-74。
  [2]黄殷娟 数学猜想:数学“创客教育”的触发器[J].数学教学通讯,2016,(3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