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发表时间:2020/2/2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7期   作者:冯丽芳
[导读]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其法律意识的形成与高低,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元阳县小新街中学 云南 红河 662400
  摘 要: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的希望,其法律意识的形成与高低,必然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党和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工作。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正式变更为“道德与法治”教材,此次教材更名为“法治”释放出国家高度重视法治教育的信号,中学法治教育也顺势成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法治教育教材更新、内容不断丰富,虽然当前的初中生法治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受乡镇封闭环境、社会负面信息及自我认知混乱等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初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法律意识 研究背景 意义
  一、研究背景
  1.选题背景。青少年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与国家发展的未来,为实现青少年现代公民意识、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全面的法治教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等都离不开法治教育作为基础。


随着以“法治中国”为代表的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法律意识作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更是关系到青少年法律行为习惯养成、树立坚定法律信仰及法治素养的有效提升。
  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载体,从现有的政策文件及相关研究当中,可知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逐渐成为高频词汇。但是,《道德与法治》的教材编制仅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第一步,如何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有效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中学学校如何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调整及安排,现有的大部分不具备专业法学教育背景的教师及教研员如何进行课程后续环节,实际上已经成为制约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关键问题。
  2.选题缘由。现如今,我国教育部门及学校高度重视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随着《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正式出台,提出了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在内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作为法治意识重要组成部分,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也提供了有效参考与发展方向。
  以笔者从教的小新街中学为例,在该校仅22个教学班中,学生主体结构存在哈尼族、彝族、汉族、傣族、苗族、瑶族、壮族,七个民族混杂的情况。除此之外,根据笔者的实地调研结果发现,该校普遍存在迟到早退旷课、考试作弊等违规违纪情况。此外,不遵守交通规则、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偷盗抢劫等现象也时有发生,特别是受部分少数民族家庭法治教育异化现象的影响,其背后折射出现阶段初中法律意识培养工作存在缺失。从《道德与法治》教学角度来看,可以总结为法律意识入心入脑不够,反映了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甚明确、教学方式不科学、教学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以上种种,均会严重影响到初中生法律意识的有效培养。为此,有必要在现有的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基础上,探索提升初中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性途径,从根本上防止和预防学生做出极端行为,这也是推动并落实青少年法律意识培养的迫切需要。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青少年法律意识及观念的高低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依法治国进程的建设成果,初中生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正处于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其法律意识,实际上有助于帮助初中生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良好意识与行为习惯。
  目前来看,本文研究有助于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律意识教学的相关理论研究。从学术研究领域来看,国外学界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研究寥寥无几,更多还是分别集中于道德教育与法律教育两方面。此外,国内学界虽然高度关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教学研究,但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群体研究数量较少。为此,从理论研究视角方面来说,有助于完善和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法律意识培养结合的相关研究,既能够弥补研究对象层面的空缺,还可以提升现有研究成果的关联性。
  2.实践意义。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材设定较为抽象且宽泛,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的相关问题进行明确界定,使得更名后的《道德与法治》在名称、内容、教法等方面更为具体,使得法律知识的相关教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为此,本文以小新街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法律意识教学为研究对象,在梳理法律意识培养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和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顺势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不仅能够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还可以提升初中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及理念,有效处理好自身、集体、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使其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健康成长,对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7054/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2014-04-08/2018-01-08。
  [2]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中小学德育》,2016,08,15。
  [3]教育部 初中思想品德新标准(2017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