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自我实现者

发表时间:2020/2/25   来源:《教育学》2020年3月总第207期   作者:黄忠平 胡安武
[导读] 所谓健康人格,就是人格内在结构的统合状态,自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人格功能的完善发挥。

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 442000
  摘 要:本文运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视角,结合马斯洛的具体学说,关照、阐释《论语》,挖掘其中的现代人格教育的文本资源。本文认为:这既有阐释学的意义,更有健康人格教育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健康人格 人格心理学 自我实现
  所谓健康人格,就是人格内在结构的统合状态,自我与环境的和谐相处,人格功能的完善发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健康人格描述成“自我实现者”。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能充分发挥自我潜能、并运用自己天赋和所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有意义的事情。他认为人格健全者必定是有自我实现能力的人。在人格心理学的关照下,我们发现孔子同样主张做一个自我实现者。下面结合马斯洛相关具体指标探讨:
  1.客观、准确的知觉现实。自我实现者能客观地体验外部世界并能适应性的生活。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5.12)忧患意识能让人警觉地感知、认识现实。孔子主张“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14.3),根据现实不断调整自己的处事和应对方式。同时抓住机会试图改变现实、实现理想。
  2.接纳自己和他人。自我实现者能够接纳他人并能够坦然地自我接纳。孔子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孔子也能接纳自我,只有真正能接纳自己才能接纳他人;所以主张“无求备于一人”(18.10)。
  3.自发、坦率、真实。自我实现者往往能真诚、自然地表达情绪和情感。《论语》中的孔子真实自然,或欣喜,如“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3.8);或悲戚,如颜渊死“噫!天丧予!天丧予!”(11.9);或伤感,如“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9.9)
  4.以问题为中心。自我实现者通常都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对于从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12.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4.26)孔子强调要对明确自己的工作范围,对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要认真认真对待。
  5.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自我实现者更需要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4.26),对待上级(君)、朋友,也要注意维系个人独立和保持人格尊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3.23),保持个体的独立性才有人际的和谐。“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7.4),这正是人格独立者闲居独处时的舒坦随意。  
  6.自主性。自我实现者通常能够根据自己的直觉经验和理性判断做出判断和抉择。孔子虽然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12.5),但更强调:“五十而知天命”(2.4)“畏天命”(16.8)“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0.3)“不怨天不尤人”,在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的生活行程中彻底把握自己命运,自强自立。
  7.永不衰退的鉴赏力。孔子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总不忘审美欣赏。“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3.25)孔子的快乐是审美和道德的和谐统一。
  8.高峰的体验。高峰体验是指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超越自我的完美体验。
  9.有社会兴趣。自我实现者一般都能有浓厚的社会兴趣,能实现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论语》中说:“夫子(孔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1.10),孔子总是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政治;并孔子对现实中的政治问题极为关注。孔子虽然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14.37);但仍主张并实践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韧性精神。
  10.人际关系广泛而深刻。自我实现者能够与他人建立稳定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个体应当与他人保持广泛而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有原则之分。要尊重别人的独立性和尊严,“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12.23)。
  11.具备民主的性格结构。自我实现者对能够秉承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的原则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孔子主张“有教无类”(15.39),并在自己学生面前,表现出无隐瞒、思想宽容等民主因素的性格,如“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7.24)。
  12.有创造性。自我实现者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和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13.抗拒遵从。自我实现者不轻易失去自己的立场,更不会牺牲自己自我定向的自由。“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4.3)“仁者”有很强的原则性;因而有所厌恶、有所拒绝。孔子有时用自己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表达了对掌权者的拒绝。
  以上,我们运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视角,对《论语》加以关照、阐释,发掘《论语》中健康人格的教育资源。这既有阐释学的意义,更有健康人教育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泽厚 《论语今读》.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说明:本文所引《论语》编码均按照《论语今读》排序。
  [2]许燕 《人格心理学》.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年版,167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