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丰富数学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1/8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4期   作者:鲁春艳
[导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辽宁省朝阳县贾家店农场九年一贯制学校 辽宁 朝阳 1220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 课堂教学 丰富
        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需要什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情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开展一次模拟超市购物;学习了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为自己的小房间考虑购买合适的地砖等。学生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时时在用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二、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


例如,在教统计的意义时,我就舍弃了书上的例题,而是在班上搞了一个小调查:学校准备再建一幢大楼,校长室向所有学生征求意见,是选择建童话城呢,还是科技馆或体育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灵活运用教材以外,也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各方面寻找素材,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也可让学生走出校门,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个学生。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总爱提问题的学生,其实爱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不同意见,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钻研精神和对学习的严谨态度,与知识本身相比更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充分考虑学生可能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面对新课程,我们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流畅,才能与新课程同行。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