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处理

发表时间:2020/1/7   来源:《中小学学校管理》2019年4月总第168期   作者:潘开华
[导读] 自嘲的语言既为自己解了围,又批评了学生不认真做作业的错误,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这位老师的机智确实令人敬佩。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第七中学 655500
  摘 要:偶发事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种特殊的教育现象。它具有突发性、偶然性、冲击性、紧迫性的显著特点。在课堂教学中会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始料不及的偶发事件,由于事出偶然,没有事先的思想准备,也往往没有充裕时间仔细思考处理的对策,因而偶发事件往往都是一些棘手的事件。教师正确、巧妙地处理偶发事件,对于协调、控制学生个体和群体进行有效教育,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成为时代新人,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 偶发事件 特点 处理技巧
  偶发事件的处理是一件复杂的、自由度较大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寻找、筛选、确定一种最佳的教育方法,确实是一件难度较大的教育活动。偶发冲突的处理与其说是一门科学,不如说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偶发事件的处理有一定的方法,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加以运用。
  一、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特点
  1.突发性。偶发事件在发展过程中大都有一定的先兆,常和社会自然的重大事件、师生家庭的重大变化及本人的意外遭遇联系在一起。由此,事件的发生往往是一个急剧变化的过程。伴随偶发事件的发生,人们总有出乎意料的感觉。
  2.偶然性。偶发事件的孕育发展具有较大的隐蔽性与潜在性。这类事件发生在什么时间、怎样的场合、发生在谁的身上以及发生的性质程度都是难以估计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相对于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所碰到的问题来讲,偶发事件发生的频率比较低,有较大的偶然性。
  3.冲击性。


偶发事件的发生及其发展趋势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震撼人们的心灵,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对个人来讲,或许会对他的思想品德和个性才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班集体来讲,偶发事件会产生振荡效应,有时会冲击大多数人的思想,甚至改变人们的观念。尤其是那些反响比较大,被称之为“爆炸性新闻”的事件,冲击性更为突出。
  4.紧迫性。偶发事件发生突然,有时来势凶猛、震动性大、涉及面广,对人们的思想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迅速而且正确地作出判断。对积极的偶发事件要因势利导,及时强化其良性作用。对消极的或有伤害性的偶发事件要随机应变,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产生不良结果。
  二、课堂教学中偶发事件的巧妙处理
  1.因势利导,调和情绪。我们知道,当思维朝着一定方向进行时,要它立即改变方向,那是不容易的,只有充分引导它才能向另一方向进行。处理偶发事件就应从偶发事件本身的积极因素出发,调动好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情绪,因势利导,使学生“移情”于教学。
  2.巧设疑难,变退为进。偶发事件有许多是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忽然提出一些难题或怪题,或追问一时遗忘的问题。遇到这类情况,教师不必急于回答,而是反过来巧妙地把问题抛给学生思考,把直接解答的机会变为启发学生思考的契机,最后再综合学生的解答而得出结论。
  有位教师上《朱德的扁担》一课时,正上到高潮时,忽然一个学生问道:“老师,那时人们很穷,读不上书,怎么知道‘朱德记’三个字呢?”这位老师没有丝毫准备,他机敏地将问题抛给学生:“是呀!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多巧妙的语言!好一个“是呀!”有惊讶,有肯定,有赞赏,更有对全班同学思维的激发。全班同学都随着老师的反问陷入了沉思,同时也为教者赢得了思考的时间。
  3.自然转移,巧妙回避。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连续提出一些与教学联系不大或毫无关系的问题,并且“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教师围着学生的问题逐一回答,往往会影响正常教学,弄不好会出现僵局,所以教师应该掌握主动权,适放适收,待机转移话题。
  一次,一位教师在教课文《画鸡蛋》时,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有位学生问:“达芬奇和他的老师为什么都留着长头发,而我们却不留?”老师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们的习惯和他们的并不一样。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是什么呢?是他们专心学习的精神。”这里,教师用自然转移的方法,圆满地解决了很难正面回答的问题。
  4.幽默圆场,自嘲解脱。当偶发事件发生,课堂上出现僵局时,教师的幽默语言起着很好的缓和气氛的作用。
  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忽然大笑起来,他莫名其妙。一位女生小声对他说:“老师,你的扣子扣错了。”这位老师自己一打量,发现第四颗扣子扣在第五个扣眼里。这位老师很很幽默,他煞有其事地说:“老师想心事了,匆匆忙忙赶着与你们——来——相——会(似唱)。
  不过,这也没什么好笑的,昨天我们有的同学做练习时,运用算术公式就是这样张冠李戴的。”这位老师幽默、自嘲的语言既为自己解了围,又批评了学生不认真做作业的错误,还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这位老师的机智确实令人敬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社基础教育部 编 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2]袁俊昌 编著 人的管理科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3]李家痒 学校管理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4]黄兆龙 现代学校管理学新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